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命所歸,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眾人雖然對“寨糧”之事討論得非常投入,但此時,李善長、朱升、劉伯溫三人還沒有發表明確意見。這三人的意見才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
自從上次應天事件之後,朱元璋越來越喜歡劉伯溫了,他便直接點名讓劉伯溫發表意見。
劉伯溫當仁不讓,發表了支援取消徵收“寨糧”的意見。劉伯溫認為,現在我們的糧食已經比較充足了,而且屯田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效。是時候採取一些收買民心的手段了。
要說這話是說到朱元璋心坎兒裡了,他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糧食與民心,孰輕孰重,他自然是清楚得很。只是創業之初,自己缺兵少糧,不得不徵收“寨糧”。
誰知劉伯溫的話還未說完,李善長就打斷了他的發言,堅決反對取消徵收“寨糧”。
李善長的這一舉動倒是大大出乎朱元璋的意料。這哥們兒今天發言怎麼這麼積極?一般情況下,在這種重大事情上,他不會如此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的呀?
李善長的理由很簡單,眼下我們只是取得了一小塊地盤。日後還要繼續開疆拓土,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撐肯定是不行的。而且這九字方針是朱升老爺子為吳國公大人精心制定的策略,豈能說廢除就廢除了?
李善長真是狡猾狡猾的。他順帶著把朱升老爺子拉上,說劉伯溫這是反對朱升老爺子的九字方針。
其實李善長是不想讓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得寵。上次劉伯溫說得那一番主和派都該殺的言論,是深深刺痛了李善長的心。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政敵漸漸發展壯大。
朱元璋見劉伯溫與李善長二人爭執不下,而且李善長還搬出了朱升老爺子,便索性問朱升老爺子,他怎麼看待這事兒。
李善長本以為朱升老爺子肯定是要贊同他的意見的,畢竟自己剛才是“向”著他嘛!哪知他這次可失算了。
朱升老爺子表示,這徵收“寨糧”確實為咱們行軍作戰提供了堅強的後勤保障,但徵收“寨糧”確實又會有損民心。這“寨糧”還要不要繼續徵收,他還真是一時拿不定主意。
不過他可以肯定一點,不能因為胡大海這次在信州免除“寨糧”而受到懲罰。如果這一次要不是胡大海如此舉動,這信州現在肯定就不是咱們的地盤了。
李善長沒想到朱升老爺子是這麼一個模稜兩可的表態,既不贊成停徵,也不同意繼續徵收。
可朱元璋從朱升老爺子的這番話中聽出了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朱升老爺子說的,胡大海絕不能因此事受罰。
站在朱升老爺子的立場,如果明確表態贊成停徵“寨糧”,那就是表明自己的九字方針現在已經該廢除了。任誰人也不會說出這種打自己嘴巴的話。
朱升老爺子既然說出不能懲罰胡大海的話,那言外之意就是贊同胡大海在信州的免除“寨糧”的做法。
朱元璋正在思索著如何處理這事兒,劉伯溫又插話道:“朱升老爺子的九字方針,為我們這幾年來的發展壯大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政策得及時作出調整。”
劉伯溫說出這話,朱元璋笑著問他,應該怎麼調整。
劉伯溫先是洋洋灑灑地說了一通取消徵收“寨糧”的大道理,接著提出以後的軍糧主要靠屯田來解決的方針。
劉伯溫說道,眼下戰亂四起,各地流民也是越來越多。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流民編為屯民,將他們安置到咱們攻取的一些地盤之上,那可是一舉多得。
這第一,有了這些屯民給咱們種地,咱們的軍糧就會越來越充足。
這第二,讓這些流民穩定下來,就不會在咱們的地盤上滋生事端,有利於咱們的政權穩定。
這第三,這些流民轉變為屯民之後,我們可以採取抽丁的制度。讓其中的青壯年能成為咱們兵源的一個來源。
要說這事兒是說到點子上了,朱元璋也正有此意。
劉伯溫邊說邊觀察朱元璋的表情,見他越來越高興,便把話題突然一轉,說到了稱帝的事情之上。
劉伯溫繼續侃侃而談道,朱升老爺子的“廣積糧”方針,我們只是做出一點小小的變動,將積糧的方式由徵收“寨糧”改為屯田而已,並不算是真正的改變。但他老人家提出的另一個方針,我認為倒是應該改一改了。
說到這裡,劉伯溫端起茶杯喝茶,倒不往下說了。
眾人聽劉伯溫說到這裡,都是一愣,包括朱元璋在內。在場的也就朱升老爺子沒什麼表情變化,因為他已經知道劉伯溫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