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三十六章 洪都七門,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對這洪都也不熟悉,我不禁向鄧愈請教,畢竟當初胡美率洪都投降之時,鄧愈就來了洪都。在座諸人之中,應該屬鄧愈對洪都的情況最為熟悉了。

鄧愈見我向他請教,也是始料未及。但鄧愈不愧是個將才,別看他比朱文正還小一歲,但對洪都城的瞭解都讓我覺得他簡直就是個“老洪都”。

鄧愈讓趙國旺一邊給我們展開一幅他自己繪製的洪都城地圖,一邊跟我們侃侃而談。

鄧愈告訴眾人,這洪都城在北宋年間,共有十六座城門。直至南宋年間,名相李綱坐鎮洪都城時,重修洪都城牆,廢棄五座城門,新修一道城門,此時,洪都城還剩下十二座城門。

而在去年,徐達將軍再度從陳友諒手中奪回洪都城後,吳國公大人讓大都督來坐鎮洪都。同時,吳國公大人命令重修洪都城牆,以備陳友諒再度攻城。

經過這一次重修,洪都城還剩下七座城門。

正東城門定名為永和門,就是以前的壇頭門,因為春秋時名人澹臺滅明曾葬在此處,民間也稱此門為澹臺門。

東南城門定名為順化門,也就是早年間的琉璃門。

正南城門定名為進賢門,也就是早年間的撫州門、望仙門。

南偏西城門定名為惠民門,也就是早年間的寺步門。

離惠民門不遠的西南角城門定名為廣潤門,也就是早年間的柴步門、橋步門。

正西城門沿用原名章江門。

正北城門為南宋名李綱所新建,被世人稱為新城門,也被稱為望雲門。

看著鄧愈對洪都城內情況如此熟悉,我是不住地點了點頭。我當時心想:有鄧愈在,洪都城應該無憂了。

鄧愈介紹完七座城門的大致情況後,接著又跟我們分析了七座城門的各自特點,以及防守注意事項。

據鄧愈分析,此次陳友諒大軍若來攻城,雖然漢軍是從北邊而來,但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反而是正南面的進賢門。

進賢門也被稱為撫州門,城門外不僅有通往撫州的官道,而且還有大片的開闊地。這種大片的開闊地十分有利於攻城一方從容施展各種攻城器械,因此,進賢門的防禦,應該就是此次防禦戰的重中之重。

而處於正東的永和門、東南的順化門,雖然城門外也有大片開闊地,但其區域內溝壑、湖泊眾多,反而是不利於攻城一方施展手腳。

至於惠民門、廣潤門、章江門、新城門這四門,都是緊臨水路,受到進攻的壓力會小一些。但是,陳友諒的水軍實力強大,我們萬不可掉以輕心。

當初,陳友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依靠強大的水軍攻下咱們的太平城,曾給我們的應天防禦戰造成了極度被動的局面。這一次,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

聽鄧愈分析得如此有道理,我不禁在心中開始盤算起來。

這進賢門的防禦是其中最硬的“一塊骨頭”,交給鄧愈應該是最合適了。

其次是東面和東南的永和、順化二門,再次是臨江的四門。

也就是說,七個城門如果要七位守城將領的話,目前我們還缺兩位。因為今天來參會的鄧愈他們五人,應該算得上是洪都防禦部隊中最出色的五位將領了。

只是不知道鄧愈和趙德勝的軍中能否再挑得出兩位稱職的守門人。至於朱文正的原城內部隊,我是不作什麼指望了。

因為當初朱文正來洪都接任之時,他是沒帶部隊過來的。防守洪都的精銳兵力都是徐達給他留下的,外加鄧愈的兵馬。

可是後來朱文正與胡涉為了“方便行事”,就將鄧愈、趙德勝率領的精銳防守力量都調出城去,洪都城內基本上都是原胡美的人馬。對於胡美的這些人馬,我是不指望他們能成為攻堅力量的。

鄧愈介紹完整個洪都的情況,以及進行了一些必要的分析之後,就停止了發言。至於調兵遣將、排兵佈陣之事,他是隻字未提。

鄧愈心中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將領,而且是一個不怎麼受大都督朱文正待見的將領。這排兵佈陣之事,不是他鄧愈該考慮、該操心的事,即使他考慮過了,有了比較成熟的方案,他也不能隨便說。

鄧愈說完,眾將都不說話了。我見冷了場,便說道:“都督大人,不知你有什麼禦敵方案?不妨說出來大家議一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