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一十二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出乎李文忠意料的是,朱元璋召他入宮之後,並未當面斥責他,而是旁敲側擊地提醒他,做人不要太高調,不要授人以柄。
另外,朱元璋也反覆告誡李文忠,要注意搞好團結。早先在浙江,他與謝再興鬧得不可開交,後來又與楊憲鬧得不可開交,如果老是這樣,對他的名聲可不好。
李文忠出宮之後,去探望過臥病在床的李善長,也拜會過胡惟庸。李善長和胡惟庸均向李文忠表達了相當的善意,說大家都是出自淮西,應該團結起來,不能讓浙東集團的人為所欲為。
李文忠與李善長、胡惟庸達成臨時同盟之後,便心生一條毒計,準備一舉除掉楊憲。不過,這件事兒他可不能隨便向別人說破,否則極易引火燒身。
李文忠只是告訴李善長、胡惟庸二人,既然大家現在是同踩一條船,那麼,大家就要齊心協力,想辦法收集楊憲的罪證,向皇上上密摺。只要上的摺子多了,皇上必然會惱火楊憲。
還有最重要的是,將來一旦楊憲失勢,大家千萬不可手軟。要一舉置楊憲於死地,切不可斬草不除根。
李善長和胡惟庸知道李文忠是準備跟楊憲大幹一場了,為了表示誠意,李善長授意胡惟庸立即去找劉炳面授機宜。
這劉炳也是淮西人,早年間曾受過李善長恩惠,現在在御史臺出任一名御史。因為御史中丞是劉伯溫,他知道劉炳與李善長的淵源,自然是不會重用劉炳,幾乎是除了一些簡單重複性的抄寫類工作、簡單的辦案工作,不讓劉炳參與御史臺的任何重大事宜。
不過這樣也好,劉炳這些幾年工作也相對清閒,有了大量的閒暇時間。按照李善長對其的點撥,劉炳這幾年幾乎只幹了一件正事兒,那就是不斷收集浙東集團骨幹分子的材料,尤其是劉伯溫、汪廣洋、楊憲這三人的材料。
要說浙東集團的這些人,在為官清廉方面,的確比淮西集團做得好。畢竟浙東集團的人都是文人出身,骨子裡自帶著一種清高。不過這種清高,有時候就會被別人理解成孤傲、目中無人……
經過胡惟庸的面授機宜,三天之後,就有大量的揭發楊憲的材料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之上。這些材料幾乎都是由中書省的胡惟庸遞交,而這些材料中有大部分都是御史劉炳所奏。
在這裡,或許大家有一個疑問。楊憲貴為中書省左丞相,這些舉報他的材料怎麼能夠透過中書省向皇上遞交呢?
那是因為胡惟庸有這個權力。因為被舉報之人是中書省左丞相楊憲,而當時的中書省沒有右丞相。因此,按照規定,胡惟庸作為中書省參政,可以把這些材料直接呈遞給皇上。
試想一下,假如胡惟庸必須得把這些材料先向楊憲彙報,那楊憲怎麼可能讓這些材料落到朱元璋的御案之上呢?正是因為楊憲是當事人,因此他必須迴避。而作為中書省當時的實際二把手,胡惟庸把材料直接呈遞給朱元璋完全是合理合法的。
當然,先前那些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橚等人的近親屬告發楊憲的材料,胡惟庸卻並未直接呈報給朱元璋,反而是交給了楊憲。胡惟庸的目的,就是要讓楊憲知道有這些舉報他的材料,讓楊憲認為背後是李文忠在搞鬼。
也就是說,胡惟庸對於這些材料要不要直接呈報給朱元璋,還是有一個自由裁量權的。這個自由裁量權如何使用,就是一種政治能力的體現。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材料,包括之前彈劾汪廣洋的材料,雖然有很多都是出自御史之手,但並未經過御史臺。因為一旦經過御史臺,以劉伯溫之精明,很可能將這些事情給解決掉了,哪容得了楊憲、胡惟庸等人在這裡興風作浪。
對於楊憲的為人,朱元璋還是清楚的。他知道這事兒是有人在背後指使,而劉炳等人只不過是馬前卒。
為了讓背後指使之人露出水面,同時也是為了考驗一下楊憲的政治智慧,朱元璋將這些舉報材料一骨腦兒交給了楊憲,且沒有多說任何一句話。
楊憲一下子看到了這些材料,嚇了一大跳。當著朱元璋的面,他沒敢發火。可回到中書省之後,楊憲立即大發雷霆。
他先是質問胡惟庸,這事兒為什麼不向他報告?
胡惟庸心道:這事兒能向你報告嗎?這事兒要向你報告了,這些材料怎麼能到皇上哪裡?
不過胡惟庸倒是賠著笑給楊憲解釋道:他也對這事兒挺為難!畢竟這些材料是來自御史,而且按照規矩,這些材料他必須交給皇上。他把材料呈上去之後,正準備就此事向楊憲彙報,沒想到皇上竟然將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