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零七章 劉伯溫不願為相,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元璋思忖著,李善長這哥們兒一天病著,這左相的職責就一天沒有人來履行,這肯定是不行的。
最終,朱元璋與李善長達成了一個折衷方案,李善長仍居左相之職,直到其康復之後,再入朝理政。但同時,為了解決左相職位虛缺的問題,朱元璋決定再提拔一人為左相。
朱元璋要提拔一人為左相,劉伯溫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這個連咱們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道理,朱元璋豈能不明白?於是,朱元璋率先找到了劉伯溫。
不過讓朱元璋驚訝的是,當劉伯溫聽說朱元璋要提拔其為左相的訊息之後,並不是像他預想的那樣,立即跪下磕頭謝恩。
當然,劉伯溫跪倒是跪下了,頭也是磕個不停,但是劉伯溫堅稱自己沒有左相之能,如果擅據高位,那就是瓦釜雷鳴,必將給大明帶來禍患。
別人都是巴望著升官發財,這劉伯溫倒好,朱元璋要提拔他,他反而再三推辭。朱元璋不高興了,準備來點兒強硬的,說這個左相你劉伯溫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
這話一出,劉伯溫是將頭磕得更響了,他立即跟朱元璋掰扯起來。劉伯溫告訴朱元璋,他現在既是御史中丞,又兼太史令,還得幫著朱元璋謀劃軍機,本來就已經忙得團團轉了,要是再兼任左相,他實在是忙不過來。
劉伯溫再三宣告,他倒不是怕苦怕累,大不了也就是跟李善長一樣累得病倒了。他是怕這實在是手頭上的事情太多,萬一出了大的紕漏,給大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那就愧對皇上的厚恩了。
要說劉伯溫這話說得也是有道理。
雖然御史中丞和太史令都管理著許多繁雜事務,但這些事情只需要劉伯溫把握方向,抓住大事、抓住脈絡即可,具體事宜還有一些屬官辦理,劉伯溫也不至於忙得團團轉。
不過,劉伯溫最後所說的幫著朱元璋謀劃軍機,這倒是個屬官們無法代勞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自從朱升老爺子辭官了,李善長又病倒了,早先三大謀士共同承擔的任務,一下子全壓到劉伯溫身上了。況且,眼下正是徹底消滅北元殘餘勢力的關鍵時期,如果再將劉伯溫也累倒了,那朱元璋就傻逼了。
雖然朱元璋對劉伯溫堅持不受左相之職,有些不大高興,但細細一想,劉伯溫推辭得也有道理。最終,朱元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劉伯溫推薦一個左相的人選。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與李善長素來不和,這次讓其推薦一個左相人選,代替死對頭李善長,劉伯溫必然積極響應。
可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伯溫竟然跪在地上說,這左相之職還真是隻有李善長能夠勝任,其他人都沒有李善長那個本事。
朱元璋腦子轉得飛快,琢磨著劉伯溫這哥們兒是不是對自己不大信任,怕自己讓他推薦一個左相人選是在試探他?畢竟眼下正是浙東集團趁勢取代淮西集團的最佳時機。
於是,朱元璋又耐心細緻地跟劉伯溫講道理,說眼下李善長病重,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必須得先找一個人頂上。至於這左相的人選,還是要劉伯溫幫著斟酌斟酌,如果劉伯溫推薦的人選合適,與他這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也能更好地配合工作。
朱元璋這話可以說是說得夠透亮了,以劉伯溫的機敏不至於不明白。朱元璋就是告訴劉伯溫,之前他與李善長不和,雙方在工作上互相掣肘。這會兒正好可以推薦一個浙東集團的人,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
對於朱元璋丟擲的這麼誘人的條件,劉伯溫並不為所動。劉伯溫只是反覆跟朱元璋言明,眼下的確是找不出一個適合頂替李善長的人選。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決定索性把話給挑開了,他就不相信這劉伯溫真的不為所動。
朱元璋問劉伯溫,楊憲現在已是右相,對中書省的工作也算比較熟悉了,要不就讓他暫代左相之職?
楊憲與劉伯溫的私交可不一般,應天的大小官員都知道,朱元璋更是知道。朱元璋親自點名由楊憲出任左相,劉伯溫難道還有反駁的道理?
不過劉伯溫接下來所說的話,著實是讓朱元璋感到驚訝。
劉伯溫告訴朱元璋,楊憲是萬萬不可升任左相的。劉伯溫說,要論才能,楊憲當這個左相沒有問題,但要論胸懷,楊憲可是沒有宰相的肚量。
要說劉伯溫這話確實是說到了點子上,朱元璋對他這番對楊憲的評價是相當贊同的。因為就在李善長病倒不久,楊憲就頻繁上奏李善長的過失,甚至有好多事情都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真憑實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