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六十七章 《燒餅歌》v《推背圖》,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說劉伯溫一邊答著朱元璋的話,一邊仔細觀察著朱元璋面上的表情變化。以此從朱元璋的面上來捕捉每一絲資訊。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說出的“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這話,也是心中暗暗稱奇,看來這劉伯溫還真是有兩下子,知道是朕剛才吃剩的東西。
朱元璋便繼續追問,這盤中究竟是何食物。
劉伯溫從剛才朱元璋那眼神之中就已敏銳地捕捉到,這盤中的確是被朱元璋吃了一半的食物。劉伯溫不由得心中暗暗佩服起我來,他索性朗聲說道:“啟稟聖上,這盤中乃燒餅也。今日微臣為咱們大明推算的國運,咱也早就起名為《燒餅歌》了。”
劉伯溫這話一出,朱元璋更心中是一驚。他不僅是驚奇於劉伯溫能猜出這盤中之物為燒餅,更驚奇的是劉伯溫竟然在還未入宮時就已將推算的國運定為《燒餅歌》,看來這人真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就這樣,朱元璋是一邊問,劉伯溫就一邊答,旁邊的小太監則是奮筆疾書,將二人的一問一答都詳實地記錄了下來。當然,最終朱元璋也是按照劉伯溫的意思,將此預言長詩定名為《燒餅歌》。
《燒餅歌》記錄完畢之後,朱元璋似乎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朱元璋並未立即恩准劉伯溫返鄉。他只是告訴劉伯溫,這《燒餅歌》他還得仔細參詳兩天,讓他就在府中靜候佳音。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還得就此事徵求胡惟庸等人的意見,只好退下。
兩日之後,朱元璋本來是打算單獨召見胡惟庸,讓他就劉伯溫推算的《燒餅歌》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沒想到,胡惟庸竟然主動進獻了一本《推背圖》。
朱元璋粗略地翻閱了一下胡惟庸進獻的《推背圖》,與劉伯溫推算的《燒餅歌》在很多地方都是吻合的。當然,這《推背圖》中從第三十二象開始,可並沒有提及大明被李闖王所滅,第三十三象自然也就不是大清立國了。
雖然劉伯溫“勘誤”的《推背圖》可是明確提及了闖王滅明、大清立國之事的,但是胡惟庸肯定是不會這麼傻傻地原本呈上,他肯定要經過自己的再度“精加工”的。也就是這樣,經過胡惟庸再度“精加工”的《推背圖》,大明江山萬萬年,最終是完成了天下的大一同……
朱元璋大致翻閱了胡惟庸呈上的《推背圖》,沒有任何表情,然後隨手將太監整理好的劉伯溫推算的《燒餅歌》遞給了胡惟庸。
胡惟庸也是草草翻看了一遍,當看到文中提到的大明滅亡之處之時,胡惟庸趕緊跪下,一邊磕頭,一邊怒氣衝衝地說道:“胡言,一派胡言!這劉老兒竟敢咒我大明江山,該當問斬!”
誰知朱元璋擺了擺手,道:“既然是讓他推演,朕也不能顯得如此小肚雞腸。不過令朕驚奇的是,除了在我大明是否被滅亡一事之上,你這《推背圖》與他那《燒餅歌》是完全對立的;而在其他事件上,這二書似乎還有一種異曲同工的感覺。”
朱元璋這麼一說,胡惟庸立即是振振有詞地說道:“《推背圖》出自李淳風和袁天罡之手,已經歷數世,自然是可信的。我看那《燒餅歌》有抄襲之嫌。”
朱元璋擺了擺手,沒有讓胡惟庸繼續說下去。畢竟朱元璋心中清楚,這《推背圖》自宋初以來,已經出現了多個互相矛盾的版本。如今胡惟庸進獻的這個版本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朱元璋告訴胡惟庸,劉伯溫的確有兩下子,他竟然能夠猜中自己用碗扣在盤中的燒餅,這也是《燒餅歌》這書名字的由來。
胡惟庸見朱元璋顯然還是更加相信劉伯溫的推算一些,也就不再繼續說下去。畢竟“改朝換代、週而復始”這是重複了幾千年的歷史,以朱元璋的睿智,他怎麼可能相信“自己創立的大明江山能夠萬萬年”這種鬼話呢?
當然,朱元璋雖然心中明明知道胡惟庸呈上的《推背圖》中“大明江山萬萬年”不足為信,但他還是願意聽到這種歌功頌德的謊言,並沉浸在這種自我陶醉之的中。也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吧!連朱元璋都不能倖免。
朱元璋問胡惟庸,既然劉伯溫推算出了《燒餅歌》,那是不是應該兌現諾言,讓其返鄉呢?
就剛才胡惟庸這個態度,朱元璋本以為胡惟庸會阻止劉伯溫返鄉的。可沒想到,胡惟庸竟然贊同讓劉伯溫返鄉。
胡惟庸的理由是,君無戲言。既然朱元璋當初答應了放其歸鄉,現在以各種理由阻止其返鄉,有損於自己高大完美的形象。
另外,劉伯溫推算的《燒餅歌》竟然提到了大明會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