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六章 沈萬三大賺一筆,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當時讓羅仁他們在和州多待幾天,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滁州那邊的朱元璋和元軍不知道打得怎麼樣了,如果元軍不是速敗,現在應該雙方還在酣戰,因此我們得等幾日再出發。
二是,聽說沈大哥的船剛卸完貨,準備明日啟程回蘇州,帶隊之人是上次我們見過的汪耀南,我得去跟他敘敘舊,順便問一下沈大哥那邊的情況。
三是,我們此次回定遠,還得給滁州的朱元璋也送點鹽,好歹是答應他的事,我的想法是讓陳元貴再張羅一批馬車,把倉庫裡的鹽全部拉到定遠縣,順便給朱元璋拉兩車鹽。
我把羅仁、陳元貴、陳定邦、崔道遠、柳懷鏡都叫到了一起,把我的想法大致說了一下。大家也好久沒見了,也都互相拉了幾句家常。
陳元貴說晚上安排酒席為我接風,順便把沈大哥船上的幾個人也去請過來。
我想這樣也好,陳元貴正準備安排人去船上請他們,被我攔住了。
因為這聯絡點離碼頭很近,我想親自去船上看看,於是就帶了羅仁和陳定邦去碼頭上找汪耀南他們,讓柳懷鏡在這裡負責安頓今天跟我們一起從滁州過來的十多個兄弟。
羅仁和陳定邦在錐子山的老兄弟中,算得上是我的親信了。
算起來三月下旬和陳定邦在和州一別,現在已是六月初了,也有兩個多月了,少不得大家又說了幾句互相噓寒問暖的話。
很快,我們就到了和州碼頭。
羅仁和陳定邦知道哪艘是汪耀南的船,就帶著我登船了。
這艘船比我們從毛憨子那裡搶的那條船還要大一些,看樣子,鄭奇肯定是不在這條船上。
剛上船,船上的幾個夥計都認出了羅仁和陳定邦,就跟他們打了招呼,羅仁問他們汪耀南在不在。
很快船艙裡就走出了一個小夥子,正是汪耀南。
上次在安慶一別,也快半年了,汪耀南也長得壯實了不少。
汪耀南當然是認得我,又知道我和沈萬三是結拜兄弟,因此對我也是格外親熱。
我們四人就在甲板上找了位置坐了,聊了好半天。
原來,沈大哥在安慶與我們分別後,一路很順利地拉著那船瓷器回到了蘇州。
到了蘇州後,汪耀南又迅速去了泉州一趟,回蘇州的時候就帶著一個遠洋商人,而且是坐的這個遠洋商人的船回的蘇州。
然後,他把這個遠洋商人引薦給了沈萬三,雙方也談得十分投機。
那遠洋商人對沈萬三他們從景德鎮拉回的這批青花瓷十分滿意,用帶來的大量象牙和珠寶與沈萬三的瓷器進行了以貨易貨的貿易。
雙方還達成了長期合作意向,約定明年五月份會帶更多的珠寶、象牙過來,繼續進行這以貨易貨的貿易。
送走了這遠洋商人之後,沈大哥迅速將這些珠寶、象牙出了手,這筆生意賺了近兩萬兩銀子,可以說是沈大哥從商以來,掙得最大的一筆。
沈大哥掙了這麼一大筆錢之後,想用於繼續擴大經營。但想到張士榮、汪耀南還有我都有份額,因此先探了探張士榮、汪耀南的口風。
這二人也都是目光長遠之人,不會計較這點蠅頭小利,肯定是贊同把這些錢拿來繼續擴大經營。
但沈萬三還是擔心我這邊有什麼不同看法,但張、汪二人始終是在一旁推波助瀾,沈萬三也是有點心動。
最後三人一商議,沈萬三給我寫了封親筆信,由汪耀南這次帶了過來,前幾天已經交給了羅仁。
羅仁一聽說信這事兒,一拍大腿,大聲道:“剛見了胡大哥,高興得什麼事兒都忘了,連沈大哥給他的信我都忘了。”
於是趕緊從貼身的衣服裡掏出了一封信遞給了我。
我一看,這信還用火漆封了口,立即拆開來看。
的確是沈大哥的親筆信,信中說的情況與剛才汪耀南說的完全一致。他們三人一通商議,從這賺的近兩萬兩銀子中拿出一部分新購置了三艘大船,這次汪耀南帶來的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兩艘與之前我從毛憨子那裡得來的那艘船,一共三艘載滿了三船私鹽直接去了景德鎮。沈萬三、張士榮,還有鄭奇三人一人負責指揮一艘船。
汪耀南則是載了一船私鹽一道與他們逆江而上。不過到了和州碼頭,汪耀南就停下了,沈大哥他們繼續前行了。
按照沈大哥的計劃,汪耀南把這船鹽送到和州後,返回蘇州繼續裝一船鹽運到安慶,上次答應傅友廣要給他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