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辭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第55話 解決之道,重生之第一錦鯉,葉辭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易廷益看向天歌,趙禾嘉也不由跟著望去。
然而天歌卻沒有回答,反而對著易廷益道:“易公子這麼快就想明白了題目在問什麼,卻不會一個法子都沒有想到吧?”
這就是前來組隊的誠意嗎?
說了半天,還是把問題丟擲來,等著別人來解決?
這個易廷益,算盤倒是打得精啊!
天歌語氣不曾收斂,易廷益自然聽得懂其中的嘲諷。
畢竟換做是自己,也會心懷戒備,這倒沒什麼錯。
只是……被人這樣說,確實太丟面兒了。
易廷益輕咳一聲,“想倒是想到了,可是在施行上,卻還有些不足。在下先說拙見,二位且幫著指正一二。”
這話說完,易廷益斂正神色,澹然開口。
“若想地方財政結餘,這錢肯定不是地方官員一己之力可以做到。歸根結底,還是要取之於民。但是老百姓生活本就困難,所以這錢不能從他們身上拿,權衡之下,就只能落在那些……有資財的商戶身上。”
說到這裡,易廷益看了一眼天歌,“就像姑娘先前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戶地位雖微鄙,但卻有足夠的錢財,所以政令的實施,不能忽視商人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在下想,咱們是否可以互惠共利?
官府缺錢,而商戶卻缺地位,那麼不妨各取所需,相互成全——這修祖祠的錢,由汾州商戶來出,而官府則可以適當給予商戶一定的資格許可權。
比如允許商戶子弟脫籍參加科考,比如上奏陛下,為汾州商戶在賦稅上做一定的減免調整。諸如此類,或許可以換取商戶一定的支援。”
天歌聽完不置可否,望一眼遠處高臺上那根還有一半的香燭,衝著趙禾嘉抬了抬下巴,“你怎麼看。”
易廷益眉頭微皺,對天歌的輕視有些不滿。
就算這孩子再聰明,但策問的題目對這等小兒來講,還是太難。
先前這孩子能理解自己所說的題目意思,易廷益覺得有很大的僥倖成分在,畢竟他已經說的足夠清楚。
可是如今趙二姑娘這一副真想聽趙禾嘉看法的樣子,顯然是不拿趙禾嘉當孩子看。
但不管怎麼樣,眼前都是一個十歲小兒,在有限的時間內,問這麼一個孩子看法,趙家對拜入周先生門下這件事如此兒戲嗎?
易廷益已經做好了聽孩子胡謅的準備,然而趙禾嘉的回答,卻出乎他的意料。
而且這話說出來,更是一點都不客氣。
“方才易大哥也說了,修建太祖祠只是表象,這道題問的是各地如何提升地方財政,所以這法子也必須要能推行到各地,而不是僅僅針對此次汾州水患。
若如易大哥所說,為汾州商戶開出特例,允許商戶子弟參加科考,推行到其他地方,那便是舉國上下的商戶子弟都有科考的資格。這一政策的提出,勢必動搖士農工商的層級——當然,縱不該這樣劃分,但卻也不能以這樣激進的方式推行。
同樣的,汾州商戶的賦稅減免,也必須要推行到各地,這樣一來,各地的賦稅大大減少,國庫勢必補給不足,這跟從國庫中支取銀子來解決地方災患又有什麼區別呢?
更有甚者,推行當中出現問題,商戶地位提升且稅收減少,原本耕種土地的百姓們定然會放棄田產,效仿商人經商。那時候土地無人耕種,公倉糧食不足,邊塞糧草不濟,便是動搖國之根本的大事了。
所以易大哥這法子聽起來不錯,但實際操作起來,會有很多問題。因此我覺得,咱們還需要再探討斟酌。但是,我還沒想好應該怎麼辦。”
趙禾嘉說完最後一句話,略有些許愧疚,咬著下唇看向天歌。
一旁的易廷益聽完這些,只覺頭皮發麻。
自己先前所說的,方才提出的法子存在問題,並不是謙虛之言。
是真的存在問題。
這也是周夫子讓他來參加入學測,好聽聽這些學子們的看法並借鑑一二的原因。
然而他沒有想到,自己的法子裡隱含的問題,都被眼前這個小兒一一點出,且其中各部分之間,邏輯關聯清晰條理,竟讓他無話可說。
再看趙二姑娘,就算聽說了這些話,面上依舊沒有分毫波瀾。
好似自己的弟弟小小年紀說出這樣的話來,完全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不僅如此,她略一沉吟,反而開始和那孩子討論起來:
“從商人身上入手,考慮的是他們有多出來的錢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