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2部分,好萊塢之路,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實際主導和參與新聞調查的人,建立了流暢的溝通渠道,這些都有利於劇本的編寫,減少犯下錯誤的機率。
雖然曾經的電影看過幾次,但墨菲在動手撰寫劇本大綱前,還是先飛去波士頓,與羅比羅賓遜等人交流了幾天,回來後開始翻閱海量的資料。
事實是這部電影存在的基礎。
首先,墨菲專門檢視了一份關於天主教會的調查統計,看到統計上面的數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為什麼那麼急於和強勢的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了。
因為根據調查統計,在如今的美國,超過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會在成年後遠離天主教!
這是什麼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隨天主教長大的人,最後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來還在不斷擴大。
至於什麼原因讓這些人脫離天主教會,有一個說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會長大的,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天主教的偽善和教條感到不寒而慄。
然後,墨菲開始檢視當年新聞事件的具體資料,這次新聞調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2001年到2002年間,《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醜聞。
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比墨菲曾經在《迭戈羅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強不到哪裡,但這種事放在洛杉磯和波士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勢力在這兩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係。
墨菲在寫作劇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隸屬於《紐約時報》集團的馬蒂巴龍剛剛從集團旗下的《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捲入性侵醜聞”的報道,當他準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蒂巴龍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他發動以羅比羅賓遜為首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約翰喬根進行調查。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聚焦”團隊把對約翰喬根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天主教會允許牧師虐待兒童多年”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麻省,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冰山一角。
一開始,“聚焦”團隊的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
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羅納德帕奎因的牧師在接受採訪時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
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羅納德帕奎因神父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
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姦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
此外,羅納德帕奎因還透露,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姦。
醜聞最終水落石出,《波士頓環球報》從2002年1月6日到當年12月14日,做了近600篇有關“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系列報道,獲得了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