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飛明月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2章 伯樂劉化恨己不是伏龍雛鳳,餘劫孽情,白鶴飛明月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來也是,一份勞動一份收穫,如果這世上真有過目不忘的人,那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因為即或是後世的電腦都還有硬碟損壞的時候,更何況是人的大腦哦。

但李雄聽得劉化一番實事求是的說事,隧也有感而發地說道:“凡成大事者,又幾個不是苦過一番拼打過來的?即使是那些世襲的皇帝,若是過於懈怠也都會遭遇天下人唾棄的,更何至於凡人!”

劉化沒再和李雄討論這個問題,而是回到《三國志》的問題之中,繼續發問李雄道:“那依李三公子的看法,劉備這個人怎麼樣呢?”

“劉備,從織蓆販履的一屆草民,最終成為西蜀皇帝,靠的不外乎就是他自己的仁義了。就如諸葛亮所說的‘曹操得天時,孫權佔地利,主公可得人和’。故而才能有關羽張飛至死永相隨,才能之士盡皆齊往投奔劉備。諸葛、龐統、徐庶、法正張松等人,無不是因為劉備的仁義才輔保於他。故劉備才能成就霸業。水鏡先生雲: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劉備為什麼沒有得天下呢?這就是因為劉備成在仁義敗也仁義,他在幾個最關鍵的地方都沒有聽從二人的建議:劉備攜民渡江之時,劉表新忘,劉琮不戰而降。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襄陽,可是劉備不忍百姓塗炭,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劉備剛剛進川,劉璋前來勞軍,龐統建議‘劉備在營中當場把劉璋拿下,劉備不聽。龐士元獻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劉備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給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禍根。關羽死後,劉備又為了仁義,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苦苦勸諫,舉傾國之兵罰吳,結果大敗而回,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大傷元氣。後來劉備死後,諸葛六出祁山不過是盡人事而已,已經無力迴天了。縱觀劉備一生,仁義成事,卻也仁義害人,終是有時候小仁亂大謀!可謂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李雄又是長篇大論一番分析下來,說得頭頭是道,直把劉化說得心悅誠服,真的是心服更口服!

劉化可也記得陳對吳中大帝的評語,隧唸了起來:“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陳壽雖然如此評價吳中大帝,但又不知李三公子該如何看待?”

“孫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

“其實,對於孫權的這個人,世人的評價還是蠻中肯的,雖然他不及操,但也勝過備。只不知道李三公子又是如何看待他們三人之?”

“三國之中,曹操雄才偉略當仁不讓為貫世英豪,權當次之。而劉備就似哭出來的江山,但他仁義,卻又在很多時候有婦人之仁。而且單就個人能力備也遠不及二人,是為三。”

劉化雖然也不喜劉備的婦人之仁,但卻怎麼也不至於李雄的如此激烈,聽了他一番話下來也是心神澎湃天人激盪,於是又問道:“汝若身逢亂世又當如何?”

“成大事者往往豪邁不群不拘小節,該取就取,該舍就舍,為了天下大義壯士猶可斷腕,又豈在惜熱血!但義之一字,應以天下為重,國次之,人之關係在末後。”

劉化聽到這裡,也終是知道李雄為何如此不喜劉備了。想來也是劉備那些婦人之仁,真的是有時候害死人,往往是重了小仁卻去了大義。功名垂敗一瞬間,又豈能夠和平民小老百姓般為家裡罈子裡的幾斤米費勁心腸。所謂的成大事者,即或是餓得飢腸咕嚕,卻也不會為明天可能餓死而曲於奔波,卻只是在天下間思量再三。

這樣一想通了,劉化也就理解了劉備那“哭出來的江山”有多勉強,即或後面的阿斗不是阿斗,仍是劉備般的“精明”,卻也小仁在操的蓋世謀略面前只有繞道而走不會長久。

上者,可無楚王之勇,但卻一定要有大局觀念,絕不會以婦人之仁而暴天下,也不會以一玉之得失而兵臨城下,城池之爭是為正常,但也決計不會完全不顧黎民百姓,但為了天下百姓又不會只為眷顧一方水土。凡事,天下為重,社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魚崽崽今天也想養霸總

聞聲有無

隨身帶著ipad

絢爛冬季

殿下我只是你的護衛

蝴蝶的出走

男神,過氣不候

卷耳

六零小甜妻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