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7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裡指求仙的法術。

【譯文】

經傳上記載的,賢者所記載的,尚且沒有鬼神,何況沒有寫在書上的呢!社會濫祭不該祭的鬼,迷信他們有神靈能造成禍福。喜好法術求仙的人,不吃穀食,和一般人吃的不相同,是想身心清潔。鬼神比仙人更清潔,怎麼會跟人吃同樣的東西呢?評論認為人死後是沒有知覺的,他的精神不會變成鬼。假使有變成鬼的,和人吃的就不一樣。吃的東西不同就不肯吃人的食物;不肯吃人的食物就對人無所求;對人無所求就不能給人造成禍福。大凡人有喜怒,在於對所追求的東西得與不得。得到就歡喜,不得就憤怒。歡喜就施恩而成福,憤怒就發怒而成禍。鬼神沒有喜怒,那麼即使經常不斷地進行祭祀,長時間地廢棄而不進行祭祀,對人又會有什麼禍福呢?

實知篇第七八

【題解】

《實知篇》和後面的《知實篇》是王充的兩篇重要哲學論文。本篇重點考察知識的來源問題。

漢儒認為,聖人能“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白虎通》則宣稱:“聖人所以能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

王充在本篇中批判了這種觀點。他指出,“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不問自知,不學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認為,世上根本沒有什麼“達視洞聽之聰明,”所謂“先知之見方來之事”,都離不開“案兆察跡,推原事類”,“如無聞見,則無所狀”。所謂聖賢先知,其奧秘在於他們能“陰見默識,用思深秘”,“先聞見於外”,而一般人往往忽略,不動腦筋,因此,“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其實,“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並無神奇可言。至於智明早成的人是有的,但他們的早成,同樣離不開後天的學習所得,“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把早成的人吹得神乎其神,是由於“褒稱過實,毀敗逾惡”的庸俗風氣造成的。

【原文】

78·1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聖則神矣。若蓍、龜之知吉凶,蓍草稱神,龜稱靈矣。賢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謂之賢。夫名異則實殊,質同則稱鈞,以聖名論之,知聖人卓絕,與賢殊也。

【註釋】

明:視力。指洞察事物的能力。

聰:聽力。指辨別事物的能力。

鈞:通“均”,相等。

【譯文】

俗儒評論聖人,認為聖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後知萬年以後的事,有獨到的眼力,有獨到的聽力,事物一出現就能說出它的名目來,聖人不學就能感知,不問就能通曉,所以一提到聖人就認為和神一樣了。就像蓍草和龜甲能占卜吉凶,蓍草稱為神,龜甲稱為靈一樣。賢者才能低下比不上聖人,智慧較差不能預知未來,所以稱之為賢人。名稱不同那麼實質也不同,實質相同那麼名稱就一樣,就“聖”這個名稱來說,就可知聖人超群無比,與賢人不一樣。

【原文】

78·2孔子將死,遺讖書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後,秦王兼吞天下,號“始皇”,巡狩至魯,觀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又曰:“董仲舒亂我書。”其後,江都相董仲舒論思《春秋》,造著傳記。又書曰:“亡秦者,胡也。”其後,二世胡亥竟亡天下。用三者論之,聖人後知萬世之效也。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不案圖、書,不聞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聖人前知千歲之驗也。

【註釋】

讖(chèn趁):讖語,神秘的預言。讖書:專門記載讖語的書。

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鉅鹿縣東南。

董仲舒:參見13·7注。亂:治。整理發揮之意。

江都:漢景帝之子劉非的封國,在今江蘇北部。相:參見59·2注。傳記: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引文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胡亥:秦始皇的小兒子,在位三年。

若母匿之:《禮記·檀弓》鄭注:“孔子之父與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律:律管,古代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第一王座

津夏

流放後,靠拯救反派系統發家致富

長夜明

鬼影情人

理性的思索

萬能修理鋪

飛向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