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起鳥跡也。”
【譯文】
文吏自認為懂得官家的事情,又通曉公文。要是問他們:“懂得這些事情,就應當能夠通曉它們的道理,透徹瞭解它們的意義是不是?”文吏聽了一定會發呆。再問他們:“古時候分封諸侯,都是各人獨自統治國家,現在要設定郡太守、縣令、縣長,是什麼道理呢?古人實行井田制,老百姓為公家耕種,現在是徵收田賦和畜草,是什麼用意呢?一年讓老百姓當一個月的更卒,根據是什麼呢?二十三歲登記服役,十五歲開始交納算賦,七歲開始交納口賦二十三錢,是什麼緣故呢?臘祭,起於哪個帝王的時候?門神、戶神、井神、灶神,為什麼要立他們呢?社稷、先農、靈星,祭祀的是什麼神呢?年底驅趕瘟疫,驅逐的是什麼鬼呢?立桃梗假人在門前,是什麼意思呢?掛蘆索在門上,畫虎在門框中,驅趕的是什麼呢?去掉牆壁的字畫上厭火丈夫,是根據什麼畫的呢?一步六尺,帽高六寸,為什麼要這樣對應呢?一般的郡有尉史、令史,而沒有丞長史,為什麼要這樣制定呢?兩郡互致文書要說‘敢告卒人’,而兩縣間就不說這樣的話,怎樣解釋呢?郡守上書報告事情對太尉、司徒要說‘敢言之’,對司空要說‘上’,為什麼要這樣陳述呢?賜給老百姓爵位八級,效法的是什麼呢?爵位起名叫‘簪。。’、‘上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給官吏記功叫伐閱,把名字記入墨寫的行狀裡,是什麼用意呢?賜王杖給七十歲的老頭,起因是什麼呢?在王杖的頂端刻上斑鳩,而不刻麻雀,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杖呢?假如因為斑鳩是益鳥,不賜給斑鳩而賜給鳩杖,怎麼解釋呢?白天分為六十刻,漏水滴完一百刻,夜晚鼓要敲五次,為什麼呢?官吏穿黑色衣服,宮廷衛士卻穿紅色禪衣,是怎麼考慮的呢?皮帶系在腰上,刀佩在右邊,劍帶在左邊,為什麼要這樣裝束呢?絇飾在鞋上,帽戴在頭上,是象徵什麼呢?官吏住在城市,出入乘車馬,坐著處理文書,那麼築城郭,開始是哪個君王呢?造車子,最初是哪個工匠呢?產馬,最早在什麼地方呢?創造文字,最先是誰呢?”建造城郭和最早產馬的地方,很難曉得,因為時間太久遠了。但是製造車子創作文字,容易知道,文吏一定會答應說:“是倉頡創作文字,奚仲創造馬車。”往下追問:“倉頡是感觸什麼創作文字,奚仲是受什麼啟發創造馬車的呢?”還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文吏應該知道的,然而卻不知道,這也是不多讀書的過錯啊。
【原文】
36·15夫儒生不覽古今,何知一永不過守信經文(1),滑習章句,解剝互錯,分明乖異。文吏不曉吏道,所能不過案獄考事,移書下記,對卿便給(2)。之準無一閱備(3),皆淺略不及,偏駁不純,俱有闕遺(4),何以相言?
【註釋】
(1)何:根據文意,疑“所”草書形近而誤。一永:疑是衍文。“所知不過守信經文”,與下文“所能不過按獄考事”,文正相對,可證。
(2)卿:根據文意,疑係“鄉(鄉)”字形近而誤。本書《答佞篇》有“對鄉失漏”,《程材篇》有“對向謬誤”,可證。鄉:通“向”。
(3)之準:按文意,疑“準之”誤倒。閱備:完備。
(4)闕:通“缺”。
【譯文】
儒生不通古今,知道的不過是墨守和相信經書,背熟章節和句子,分析互相錯亂的文句,辨明矛盾與不同的地方。文吏不通曉做吏的道理,他們的能力不過是審判案件考察事務,遞交文書下發公文,對答流利。衡量文吏和儒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都學識淺陋達不到,片面雜亂不完善,都有缺點和不足,有什麼理由相互指責呢?
效力篇第三七
【題解】
本篇是論述如何考察和發揮人的能力,故篇名稱為“效力”。
王充認為,真正有能力的,不是能說一經的儒生,也不是會處理公文的文吏,而是胸懷先王之道,懂得各家學說,博覽古今,下筆萬言的文儒。文儒的能力勝過儒生,更非文吏可比。但文儒卻得不到重用,很不得意,發揮不出應有的能力。究其原因,是沒有得到推薦、任用和提拔。像歷史上的管仲、商鞅、申不害、簫何等之所以能建立功績,發揮作用,使國家富強,就是因為有得力君主的任用。而當時的地方長吏由於像些瘦弱的牛,不會也無力推薦文儒,致使他們“抱其盛高之力,竄於閭巷之深”,甚至“退竄於巖穴”。
【原文】
37·1《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學,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文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