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雙曲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94頁。
事實果真如此嗎?否。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系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演講,其中明確指出,中國不會亡,但是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將經過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三個階段。該文提出了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等一整套充滿辯證法的戰略方針,深刻地分析了戰爭中的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以及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等諸種作戰形式。《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01…477頁。通觀全文,完全沒有談到空間、時間、小勝、大勝之間的關係。同月發表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文中,也不曾談到相關問題。白崇禧何從歸納得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這兩句話?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據白崇禧本人的回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這兩句話雖是他提出來的,但其時是在1938年初,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遷移武漢辦公之後不久。
1963年12月21日,白崇禧接受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三井教授訪問,談到“太原會戰之檢討”時曾說:自太原失守,二戰區有少數(士兵)渡黃河到河南者,當時我在武漢檢討二戰區軍事會議上正式提議,第二戰區全體官兵不得因太原失守而退過黃河或其他戰區,否則以軍法從事。當時我並建議對日抗戰我以劣勢裝備對優勢裝備之敵,應多采用“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幸蒙採納,並令各部于山西境內以游擊戰與正規戰並用,保障山西根據地。《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231頁。1964年4月21日,白崇禧再次接受陳三井教授訪問,談到游擊戰時又說:民國二十七年,國府遷都武漢,曾召開軍事會議,研討對敵戰法,於戰略上國軍採取消耗持久戰,於戰術上,我曾於大會中提議,應採取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遊擊,擴大面的佔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佔領。同時,打擊偽組織,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以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效。當時,幸蒙委員長接納,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第352頁。第二戰區,指晉察綏戰區。太原失守,時在1937年11月8日,少數士兵自山西渡過黃河到河南必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白崇禧的回憶明言國民黨最高當局召開會議,檢討第二戰區作戰的時間是在1938年,其具體時間雖不可確考,但是,蔣介石採納白崇禧建議並給山西當局下令的時間卻是可考的。
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2)
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在武昌中樞紀念週演講說:“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本來戰爭的勝負,就是決定於空間與時間。我們有了敵人一時無法全部佔領的廣大土地,就此空間的條件,已足以制勝侵略的敵人。”“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5,《演講》,第122…123頁。
同年3月5日,蔣介石考慮對日作戰方略,自記雲:“我之對倭,在以廣大之空間土地,求得時間持久之勝利;積各路之小勝,而成全域性之大勝。”《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總第1332頁。
同年3月6日,蔣介石制訂山西應戰要則,並且致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和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提出“化整為零”、“分合進退”等作戰原則,要他們遵照實施。電文說:“總之,我軍此後作戰方略,在利用我廣大土地之活動,以求得時間持久之勝利,無論大小部隊,皆須立於主動地位,無論勝利大小,收穫多寡,只要處處襲擊,時時擾亂,即可積各處之小勝,而成最後之大勝。”《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總第1332頁。
檢核上引各條材料,特別是將白崇禧1963年12月21日的口述和1938年3月6日蔣介石給閻錫山等人的電令對照,可以看出,二者完全相合,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