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雙曲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底是誰提出來的?(8)
當然,揭穿日方謊言是必要的,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援也都是必要的,但是,沒有下達任何一個軍事準備與抵抗的指示,卻也是不正常的。戴季陶等當時就提出:“當時當地軍隊若竟無一舍死之人,恐外無以啟世界對中國之信賴,內無以立後代兒孫之榜樣。”《戴傳賢、朱培德電蔣中正,中央決請主席回京》,《中日關係史料》,第2頁。邵元衝在參加中央黨部的緊急會議也認為:“所謂不抵抗者,乃不先向人開火攻擊,並非武裝軍人遇敵來襲擊至包圍繳械時,猶可束手交械而謂之不抵抗主義者。民族主義,國民精神喪失已盡,安怪異族之長驅,如入無人之境也。”《邵元衝日記》,1931年9月19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4…775頁。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之所以預設並實行“不抵抗主義”。其原因和張學良一樣,也在於“恐日”,過高地估計了日本的軍事實力。1932年1月12日,蔣介石下野還鄉,在奉化武嶺學校演講時說:“中國國防力薄弱”,海陸空軍不足,一旦給日本提供“絕交宣戰”的口實,“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全國政治、軍事、交通、金融之脈絡悉斷,雖欲不屈服而不可得”。《*重要史料初編》,《緒編》(一),第317頁。應該說,這段話道出了蔣介石的思想癥結。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之所以預設並實行“不抵抗主義”,其原因還在於“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當時,蔣介石正在全心全意剿滅在江西等地不斷發展的*和紅軍的力量,自然,對外必然採取息事寧人的對策。9月20日,國民黨中央訓令各級黨部“喚起全國國民,努力救國”,但是,其第一條卻居然強調:“危害民族生存之赤匪必須根本剷除。”《*重要史料初編》,《緒編》(一),第279頁。
九一八之後,日本進一步企圖在華東地區挑釁。10月6日,日艦大舉來滬,蔣介石指示上海市長張群說:“日本軍隊如果至華界挑釁,我軍警應預定一防禦線,集中配備,俟其進攻,即行抵抗。”《中日關係史料》,第21頁。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閘北,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採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這就較“不抵抗主義”向前進了一步了。
附記
此文寫成,承臺北政治大學劉維開教授賜告,蔣介石《事略稿本》1928年5月11日記載:“上午辰刻,電馮玉祥雲:已與譚、吳諸公商決,正如兄意,對日暫取不抵抗主義,各部仍以積極北伐為原則,已分頭進行矣。”此電可證,馮玉祥當時亦是“不抵抗主義”的創意者之一。關於此,當另文論述。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1)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提出了“持久戰”思想。有一種說法,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是*,特別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文直接影響的結果。其實,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過程,相關說法並不正確。考諸史實,國民黨有意識地吸取*的“持久戰”思想,主要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初,可惜好景不長,未能長期延續。
【一】程思遠回憶錯誤
國民黨人“持久戰”思想中有兩句關鍵的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有人稱之為“十二字方針”。關於這兩句話,程思遠回憶說:“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援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指導思想。”程思遠:《我的回憶》,華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頁,這就是說,這“十二字方針”的提出者是白崇禧,而白又是在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啟發下提出的,因此,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和毛澤東密切相關。由於白崇禧當時是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著名的軍事家,程思遠又長期追隨桂系,熟悉桂系內情,所以歷史學家們對程思遠的這段回憶均深信不疑,競相引用,成了*“持久戰”思想影響了國民黨的鐵證。連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權威著作《毛澤東傳》都加以引用,並評論說:“這部著作不僅對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不小的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