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毛澤東傳,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展了地方武裝;並在根據地各縣境內大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集給養和經費。紅一方面軍還總結第一次反“圍剿”的作戰經驗,開展有針對性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這些部署,為打破新的“圍剿”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的失敗,使蔣介石感到震驚。二月初,他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閩四省“圍剿”部隊。四月初,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二十萬人,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同時,鑑於第一次慘敗的教訓,在作戰方式上也有很大變化,“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為作戰方針,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構成東西八百里的弧形戰線,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步步推進。“他們在這一大包圍的佈置之下,行動上是非常穩重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特別的防備冒進深入,被我們各個擊破,他們每日進展只五里、十里或廿裡。並且在大隊前進的先一日必用幾營或一團去遊擊一次,偵察詳細後才進,並且到達了一個地方,即馬上建築強固的工事,並召回地主豪紳組織善後委員會組織民團,這是敵人對二次戰爭的策略與佈置。”⑧
依據“圍剿”軍的前進態勢,三月下旬,毛澤東、朱德釋出紅一方面軍脫離同敵軍接觸、南移整訓和籌款的命令,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三萬多人從根據地北部邊緣後撤到廣昌、寧都、瑞金一帶。毛澤東隨方面軍總部移駐寧都縣的青塘。
這時,蘇區的領導機構已有了變化。一月十五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寧都小布成立中共蘇區中央局,項英任代理書記,毛澤東、朱德、曾山為委員;併成立以項英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毛澤東擔任副主席(毛兼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項英當時雖然是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但由於他剛從上海來此不久,又不大懂得軍事指揮,缺乏對敵作戰經驗,所以,在當時作戰指揮上,毛澤東仍然能夠起主要作用。”⑨
三月十八日,項英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有人認為敵軍有二十萬人,紅軍只有三萬多人,雙方力量懸殊,主張紅一方面軍撤離根據地,另尋出路;毛澤東堅決反對這種主張,認為憑藉根據地內的有利條件,一定能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這次討論沒有取得結果,未能就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作出決定。
四月上旬,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組成的中央代表團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隨後轉到寧都青塘,參加蘇區中央局的領導工作。十七日,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繼續在青塘舉行。會議聽取了中央代表團傳達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所作的決議中基本肯定了毛澤東為書記的紅四軍前委的工作,認為:在汀州會議以前,四軍前委“路線是一般正確的,是執行中國黨六次大會的正確路線的”,“堅決的執行土地革命來爭取群眾”,“貢獻了土地問題許多寶貴的經驗”;對紅軍建設有了正確的瞭解,“建立了紅軍的整個制度,如建立黨的領導,建立政治委員制度,建立士兵委員會,建立軍需制度和籌款路線,特別是建立做群眾工作的路線等”。同時又認為,前委“採取了冒險路線,去向大城市冒進”等。⑩
在國民黨軍隊重兵壓境的情況下,最緊迫的問題還是要確定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會上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蘇區中央局代書記項英等許多人仍認為,敵我力量懸殊,敵軍的嚴密包圍難以打破,並抓住中央三月二日指示信中“為著保全紅軍實力(基本力量),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那句話,主張將紅軍主力轉移到根據地以外去。還有些人主張“分兵退敵”,認為這樣做“一則可以使敵人包圍落空,一則目標轉移,可以退敵”。毛澤東反對這兩種主張,繼續堅持依託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就地誘敵深入,依靠根據地內的軍民來擊破敵軍的“圍剿”,併力主集中兵力,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敵,反而會給紅軍帶來更大的困難。他的意見只得到朱德、譚震林等人支援,在會上處於少數地位。因此,他便提議擴大會議範圍,來討論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針問題。這個提議被接受了。第一方面軍參謀長朱雲卿走出會場時擔心地說:“大敵當前,中央局這樣不統一,可不是件好事啊。”⑾
擴大會議的參加者,除中央局成員外,包括各軍的軍長、政委,有時還有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在發言中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紅軍打破國民黨軍隊這次“圍剿”的條件比第一次反“圍剿”還要好,勝利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