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毛澤東傳,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大。會上,許多紅軍高階幹部發言,堅決主張在根據地內打破敵軍的第二次“圍剿”。周以慄依據建立蘇區的實際經驗,批判了“山溝溝裡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看法,提出毛澤東等從實際出發,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創立革命根據地,指揮紅軍打勝仗,就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贛西南和閩西特委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主力紅軍退出根據地。這樣,毛澤東等的意見由少數變成了多數。
打不打的問題解決後,緊接著就是反攻從哪裡開始的問題,會上又發生了爭論。有些人主張先打在興國的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認為打垮十九路軍便於紅軍的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到贛南。蘇區中央局秘書歐陽欽不久後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這時澤東同志意見認為在進攻我們的人中,蔣蔡比較是強有力的,在歷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水,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王金鈺這路,因為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眾都好。”⑿他還指出,從富田地區的王金鈺部打起,向東橫掃,可以在閩贛交界的建寧一帶擴大根據地,徵集資財,便於打破下一次“圍剿”。如果由東向西打去,則限於贛江,戰局結束後沒有發展餘地。若打完再東轉,又勞師費時。會議經過討論,採納了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關於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會後閒談時曾說:他們不懂得在戰略上也先打弱敵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說:‘故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管子·制分》)。不是古人早已講過了的嗎?”“但他在爭論中不用這些,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說服了大家。”⒀這個正確決策,對整個戰役的勝利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會議一結束,毛澤東、朱德立刻在四月十九日簽發命令:“目前敵軍的行動似以寧都為目標,步步為營地向我軍前進”;本方面軍“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軍圍攻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⒁部隊在龍岡一帶集中完畢後,又向西推進二十公里,在群眾條件和地形都十分良好的東固地區逼敵而居,沉著地埋伏了二十五天,隱蔽待機。
毛澤東在龍岡時,同中央代表團的王稼祥進行深談,詳細敘述了紅一方面軍的鬥爭歷史和當時爭論的問題,並向他提供了便於瞭解這些歷史狀況的許多檔案。王稼祥理解了毛澤東的主張,並在不少問題上給予支援。四月三十日,蘇區中央局在東固又一次討論反“圍剿”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歐陽欽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
“對策略的問題又提出來討論,由澤東同志先報告。這一次討論的精神則完全轉變了,認為目前全國革命是高漲的,我們應取積極進攻策略。敵人包圍我們的軍事力量雖多,但有許多弱點,如在包圍的軍閥與軍閥不一致,指揮不統一;他們軍官與兵士中間不一致,兵士不願打紅軍;沒有群眾條件,地勢不熟,給養運輸非常困難。我們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雖然很小,但我們有幾個優點:第一紅軍好,此時士兵群眾鬥爭情緒非常之高,幹部非常熱烈,紅軍上下一致的團結力非常堅強,大家都是磨拳擦掌的要打。第二群眾好,群眾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敵人的摧殘,鬥爭情緒當然好,對紅軍是極端擁護。第三是地勢好,我們對於這帶地勢都非常熟悉,我們可以佔領優越的地勢以進攻敵人。現在敵人有這多弱點,我們有這多優點,我們是可以以少勝眾的。在歷史上以少勝眾的事實很多,革命的軍隊要能以少勝眾。所以當時最後決定的策略是:‘堅決的進攻,艱苦的奮鬥,長期的作戰,以消滅敵人’。並且承認過去的‘分兵’的策略是機會主義。”⒂
這一策略決定後,根據地軍民一齊動員。紅軍中各軍都召開誓師大會,並利用五一節的群眾大會進行宣傳鼓動。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按照毛澤東幾次講話的精神,向全體軍民印發了《第二次大戰的八大勝利的條件》的檔案。
三萬多紅軍在二十多天內隱蔽在東固這個山區,畢竟會帶來一些困難。一些指戰員求戰心切。有些人還認為:要進攻從富田出動的王金鈺部必須先穿過蔡廷鍇、郭華宗兩師之間二十五公里的空隙,說這是鑽“牛角尖”,過於冒險。毛澤東又耐心地做了工作,說明誘敵就我、待敵脫離陣地後將它殲滅於運動中的作戰方法並不是鑽“牛角尖”,即便真是“牛角尖”,也要鑽通它,而且能夠鑽通它。在隱蔽待機過程中,傳來過幾次不確實的情況,很影響人心。毛澤東始終巋然不動,拒絕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議,堅持預定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