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部分,毛澤東傳,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上升為主要的。“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他又指出: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其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在矛盾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由於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雙方鬥爭力量的增減,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可以互相轉化。如果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著變化。
對於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說明在領導革命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實際情況變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就會隨之變化,共產黨人的政策和策略也必須隨之改變。
《矛盾論》還進而論述了關於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問題。毛澤東指出:對立面的同一性有兩重意義:“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他又指出:所謂矛盾的鬥爭性,就是說處於統一體中的矛盾雙方自始至終進行著互相排斥、互相鬥爭,並且促進這一事物向他一事物轉化。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互相轉化。
《實踐論》和《矛盾論》在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程序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這兩篇論文從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上,論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為日後系統地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兩篇論文又從思想方法論的高度指出黨內發生“左”傾和右傾錯誤的原由,為延安整風,特別是對教條主義的批判作了重要準備。
①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6年9月16日。
②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2、143、151、152、153、154、155、186頁。
③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2、143、151、152、153、154、155、186頁。
④ 李德:《關於紅軍渡過黃河後的行動方針問題的意見書》,1936年1月27日。
⑤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1936年3月26日。
⑥ 陳毅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言記錄,1945年5月1日。
⑦ 《毛澤東哲學批註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311、312頁。
⑧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12月版,第67、68頁。
⑨ 郭化若:《學習與回顧》,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01頁。
⑩ 《毛澤東哲學批註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9頁。
⑾《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4、285、290、291頁。
⑿《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2—297頁。
⒀《毛澤東哲學批註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6頁。
十九、全民族抗戰的爆發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深夜,在北平的南大門盧溝橋附近,日本侵略軍突然向駐守在這裡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奮起還擊。盧溝橋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槍聲,標誌著中國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戰終於開始。
第二天,訊息傳到延安。
那時候,整個局勢會怎樣發展,還不十分明朗。這以前,日本在華北已曾多次製造過地方性的武裝挑釁事件。盧溝橋所發生的,究竟是一次地方事件,還是日本帝國主義對華發動全面軍事進攻的開始?許多人一時還不能看得那麼清楚。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卻立刻作出判斷: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必須立刻旗幟鮮明地喊出這個口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