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章 大乘經典?發心,重返兜率天,靜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心 今天就講發心,上次10年前講過,5層發心,5級吧,算5級,這回就稍微再展開一點講,後面再把更高階的兩個發心也講一講。 第一個通常說的求道心,求道就是追求真理的心,對這個世界的本相本源好奇,想知道世界怎麼形成的,這個是人類很普遍的願望,就想知道怎麼回事,這個人人都有,大概各個文明期間也都有人專門搞科研的,在求道心理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是觀察、思考、實驗、觀察、思考、實驗,按照這個邏輯去追求真相,追求真理,這就是科學發展的原理,觀察、思考和實驗,不斷的去探索,這是一般科學發展方向。 但是有一些人他是怎麼說,不知道從哪裡來學了什麼方法之後,他開始不思考不觀察,用這種靜坐的方式來追求真理,尋求真相,你看這個完全是違反人類正常思維邏輯的,可以說這種方法大機率都是從上邊有人傳下來的,已經解脫的人來了,或者是天上的什麼天人下來傳。所以一般有這種修行文明的地方都是刻意安排的,設計好的,有上面的人下來傳的這種修行方法,也就是說求道心分兩種,一種是向外求,向外求就是科學,向內求,怎麼說修行方面走的,修行也有什麼?正道和邪道,咱們認為咱們是正法,其他的就都叫外道,這些人在我們正法這邊修行的人,會從這裡發展出出離心來,就是追求真相,看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相之後看產生這種離開輪迴的願望,這叫出離心,看到這個世間世界怎麼產生,世界怎麼運轉之後知道了,在裡邊輪轉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想要出離,這就是從求道心這個方面發展去處理心,求道心通常都是修參疑情,因為他追求的是知識,想知道這些的本質,世界的本源的話,這個方向追求的話基本上都是修參疑情的方式走的。第二個就叫食苦心,食苦就是人生八苦。一開始至少四苦,生老病死四苦是知道的,剩下的四苦怨噌會求不得愛別離。五因熾盛這些四苦基本上在人生旅途中慢慢體會到的,不是一小孩子就馬上知道的,小孩子不太可能知道。等生活人年紀到了一定程度,各種苦我也吃過了,然後愛別離求不得這些苦他都體會到了,體會到就開始產生追求真相的,追求什麼解脫的這種願望,在這個方面在食苦心方面也同樣又分出幾個分支,第一個斷滅論,斷滅論,他不認為這個人有不死的靈魂,他不認為人有靈魂,所以死了就什麼都沒有。在斷滅論上再又分出兩個支,一種是這個人過得還算幸福,什麼錢也夠,地位也有,這種人通常容易往享樂主義走,享樂主義,他有資源可以享受的話,他就覺得反正死了什麼都沒有,趁著活著的時候享受,盡情享受,所以他就往這種享樂主義走。還有一種是人比較困苦,什麼人生比較痛苦,什麼事都不成,這種人就可能往自卑的方向走,所以就開始走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反正人死了什麼都沒有,活著的時候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各種願望都不能實現,人生非常困苦,然後虛無主義到最後,很可能就走向什麼抑鬱症,然後自殺這種不好的情況。斷滅論之外的另一面是什麼?有意識永存論,意識永生,就人死了還有意識,還可以存活,這個方面就又分出兩個支,兩個分支,一個是我們所謂的正道,還有一個外道,我們是從佛法當中知道了,有輪迴,要斷離,要斷出生死輪迴,要跳離生死輪迴,往這個方向努力的,這就又聯絡上出離心,而有些人,他學外道的,他知道意識不死,但是肉身會死,所以他是追求永生,以用其他各種方式,想辦法讓意識永生,不管是依附於什麼物體,要怎麼,有以中陰身的方式永生也好,反正他們會都以這個方向去努力,這個是外道修行。 這樣基本就明白,使苦心分出來的幾個支線中,有一個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出離心,這樣,有了求道心,第二個食苦心,然後第三個是出離心,出離心在咱們從這裡開始就沒有什麼分支了,我們正常的佛法裡的正確發心了,出離心開始,但是問題是,你光有出離心是解脫不了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光有出離心的話,就可以叫自了漢,成了阿羅漢要成為自了漢。因為成了自了漢之後,有不少人,有相當多的人成了自了漢之後,他就不再來渡人了,他覺得人生太苦了,就不再來渡人,就一直安住於阿羅漢這個境界。他不想再進入輪迴,渡自己和有緣的人,這就變得很麻煩了,因為和他有緣的這些眾生就消不了和這個阿羅漢的業,他們的修為修行就會堵在一個地方,有些和這個阿羅漢有緣的人,阿羅漢不來度他了,有些人就先去消其他的業,先去消其他業,然後修行到了一定程度,最後超過了阿羅漢都成了菩薩了,但是這個阿羅漢還不下來消業,所以菩薩再過來說服阿羅漢,咱們一起下去消業,但是阿羅漢不聽,他就留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