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香贊,重返兜率天,靜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天,小白和劉芳萍討論起誦讀地藏經之前要不要上香,以及《香贊》這個詞的意義所在。 佛教《香贊》的原文是: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劉芳萍認為,上香的習俗應該是後期佛弟子的行為,在最初佛陀講法時,常常是在野外樹林或者隨處隨地,因為印度的氣候關係,再加上每次聽法時人比較多,難免空氣汙濁,就有人燃香料木材祛除病箘蚊蟲、淨化空氣,慢慢就成了習慣。一些佛弟子回去後修行,特別是坐禪時點香,淡雅香氣有助於靜心,就逐漸成為了主流。 說到佛教的香贊,劉芳萍想起了道家也有香贊,挺有意思的。 我們來看看道教的《香贊》: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 香爇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 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目前來看,很多人認為,上香可以通傳心意達於佛菩薩前,跟道家說的如出一轍,可見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希望藉著上香這個媒介將自己的誠意傳遞到諸佛菩薩那裡以得到加持。現在更是有一種通俗的說法,說上香就好像發資訊,或者手機撥打電話號碼,透過這個行為,來與佛菩薩聯通。 現在很多寺院,燒香陋習嚴重已經到了需要刻不容緩修改的地步,但是民眾的信仰總是以為香燒的越多越好,一部分寺院雖然開始限制燒香,但還是無法禁止這種瘋狂的行為,高價頭香更是助紂為虐,讓此陋習更趨無厘頭。本來佛教修習的就是戒貪嗔痴,可是這種瘋狂的行為卻恰恰是在滋長貪嗔痴,不得不說,挺諷刺的。 事實上,達摩祖師《破相論》就有云:“燒香者,非世間有相之者,乃無為正法之香,燻諸臭穢,無明惡業。一戒香,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定香,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慧香,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解脫香,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解脫知見香,觀照常明,通達無礙。佛在世日,令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可得乎?” 可見燒香這個習俗由來已久,在達摩時期便已讓祖師不忍目睹了,因此發出如此疾呼,可惜又有幾人曾聽進去呢? 達摩之後,六祖慧能又在《壇經·懺悔品》中特別強調勿求於那些外在著相之香,他還親自傳授了“自性五分法身香”。 第一,“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第二,“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第三,“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第四,“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第五,“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六祖惠能還特別強調“此香各自內燻,莫向外覓。” 六祖惠能的“自性五分法身香”是對達摩大師“無為正法五體香”的繼承與發展。 可惜今日之佛弟子,比普通民眾更迷信於上香此事,追求高價香更是成為風氣與攀比,什麼越好的香越能體現自己的誠意等等種種謬論四處流弊,劉芳萍就曾在六榕寺見到過幾百上千一小盒的香,她對此除了搖頭嘆息,也無可奈何。 她自己還是習慣點比較普通大眾化的香來稍表心意,誦經前,她有時會點一支清香,有時也不點。爐香贊,她常常忽略不念,只是在點香時默默禮敬地藏菩薩和諸佛菩薩,祈請加持,如此而已。不過,說心裡話,佛門《爐香贊》的唱誦確實挺好聽的,她還是很喜歡聽的。喜歡重返兜率天()重返兜率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總裁請自重,重生嬌妻太撩人

維羅妮的卡門

一步一繁華

傾風惜語

帶著製作工坊求生[綜名著]

水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