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製作火鐮,鹿部落崛起,叼著貓的老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子龍在做出火藥後,就開始製作火鐮。陸子龍到了“鹿部落”之後之所以被稱為是“鹿神”,除了他驚世駭俗的出場方式,更在於他輕而易舉的解決了“鹿部落”的火源問題。
“火源”在原始部落中太重要了。 首先火能禦寒,幫助原始人渡過漫漫的寒冬。其次火是原始人黑夜裡驅趕蟲蛇野獸的最有利工具;
再次火能將食物烤熟,吃熟食易於吸收,使原始人獲得了更加豐富的營養,同時火也殺死了很多食物中的寄生蟲和細菌讓原始人減少了疾病;
更為重要的是“火”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刀耕火種,增加了產量;而青銅、鋼鐵等金屬工具的發現和製作都離不開火; 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來說“火源”就是原始部落的生命。
但是在原始部落,“火”是很難長時間保持得住,總會發生意外情況使火種熄滅,就比如陸子龍降臨“鹿部落” 前“鹿部落”火種意外被洞內的水浸溼熄滅。
陸子龍後來也交給大家鑽木取火。雖然鑽木取火在這個時代是比較有效而且簡單的取火方式,但是真正的操作還是比較困難的,
首先鑽木取火需要選用非常乾燥的,易於燃燒的木材,比如干榆樹,幹柳樹的木頭等。其次鑽的過程也非常長,而且旁邊還要放許多幹樹葉,幹稻草一類易燃物質,一旦木頭有稍許火星,火星就可以掉在極其乾燥的材料裡,逐漸把它們引燃。
由於鑽木取火是一件很費時費力的事情,陸子龍早就有改進取火的方法的打算,但一直沒有空閒,現在終於有了時間。
火鐮是由於打造時把形狀做成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在中國古代曾被長時間使用。
火鐮具體誕生的時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藥被髮明,火鐮的使用價值也隨之大幅度提高,不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須藉助火鐮擊發。如《水滸傳》的第84回:"自有引火的藥頭、火刀、火石、火筒、煙煤藏在身邊。"這一時期,火鐮就已具有了軍事用途。
及至明末清初,菸草傳入中國,火鐮更是成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僅家居必備,還增加了隨身攜帶、隨時取用的需要。
這一時期的火鐮,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個性化的設計。如火鐮的體量大小,敲擊火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喜好定製。
普通的火鐮,除刀刃部分外都會用皮革包裹起來,方便使用者持握,敲擊取火,頂端的位置還設有繫繩的孔扣,可用繩子懸掛在身上或裝入特製的荷包中。
而一些世族貴胄、富商大賈為了彰顯身份和富貴,用金銀或白銅製作火鐮的持把,上面雕飾各種吉祥圖案,或者鑲嵌瑪瑙、紅珊瑚、綠松石之類的寶石,使之炫目耀眼。
一些懸系火鐮的繩帶,也是用銀子打造連綴而成,極顯奢華之氣。在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當中,火鐮於實用性之外,還有著身份道具的作用。
就和現在的手機一樣,雖然都是通訊工具,但是卻有很多品牌,有很多的額外的炫酷的功能。
甚至到了清代,火鐮還成為定親的聘禮之一,以寓娶媳賢淑,能夠盡心侍奉公婆。
火鐮的製作比較簡單,它由火石、火絨、火鋼三部分組成。
火石就是燧石,若無燧石也可用鵝卵石充當,河灘上遍地都是經過河水沖刷並於石頭間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質底比較堅硬的鵝卵石,數量巨大,取材容易。
火絨就是火絨草(艾蒿)的嫩葉。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自身還具有抗菌、防黴、防蟲、鎮咳祛痰的功效。民間自古就有"端午採艾,懸門戶上","居家常備艾,老少常無患"以禳毒氣的習俗。 艾蒿也是非常常見的植物,在原始山林尤其是河灘邊遍地都是,取材也非常方便。
古人將新鮮的火草採摘回來,趁潮將“火草”背面的條狀絨棉撕下,曬乾後捻成團,再蘸上硝或硫磺就製作出火絨,這樣的火絨遇到火星便能引燃。火絨也可用棉絮等做成。
雖然“鹿部落”附近有很多火絨草,但是由於陸子龍沒有提前準備,現在天寒地凍的也不好找,於是他用圓盤鋸鋸下來乾燥的松木屑蘸上硝石製作了火絨。
至於火鋼就更好做了,就用一小塊硬度不太強的普通鋼條,經熱處理及打造成彎彎的鐮刀形狀成為火鐮的主件。
由於材料很容縣尋找,很快陸子龍就製作好了幾個簡單的火鐮,他試著用火石和火鐮摩擦了幾次,每次都能迅速的點燃火絨,這讓他很滿意,於是交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