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製作火鐮,鹿部落崛起,叼著貓的老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工業部”下屬的“機械司”(機械部),讓陸鐵匠安排人大量製作。於是很快“鹿部落”便又出現了一件快速生火的“神器”。
順便說一下,中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古代的“火柴”就出現了,比英國人沃克發明的安全火柴早1245年。
中國原始火柴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士,由於他們發現了硫磺。硫磺易燃的特性便被他們發現並利用製作出“法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布帛雜事·法燭》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招攬術士延八公等撰寫《鴻寶方畢方》,書中就有“法燭”一項,法燭就是後來所說的發燭,都是火柴的前身。因當時法燭並不是人們急需之物,所以並沒有流行開來。
1986年,英國人羅伯特·斯普爾經過考證,提出火柴是中國人發明的觀點,發明者竟然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宮女,第一根火柴發明時間,正是北齊滅亡的那一年——北齊承光元年(公元577年)。
當時,北周攻打北齊,北齊物資短缺,尤其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艱苦的環境激發了宮女的靈感,發明了史上第一根火柴。當時北齊后妃和一班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火鐮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神奇地發明了原始火柴。
北齊被宿敵北周滅亡之後,一些后妃宮女流落街頭,貧苦無助,就以販賣“發燭”為業。她們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群買火柴的“小女孩”。這在《資治通鑑》中有明確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后妃貧苦,至以賣發燭為業。”
北宋人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提到,有人用松木條浸染硫磺,貯存起來備用。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火焰如同穀穗。
這種神奇之物,當時稱為引光奴。後來,它還成為一種商品,起了一個名字叫“火寸”,“火寸”類似於今天的火柴。
到了南宋時期,發燭已經在市場上銷售了,但範圍不廣。元代,“餘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黃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淬兒,用於發火。”這種發燭和現代火柴的功能很相近。
發燭需要用闇火引燃,就是以“陽火”觸碰“陰火”,引燃發燭,它實際上是一種引火材料,與現代意義的自發起火的火柴是有本質區別的,但這也足以體現我國古代先民領先世界的膽識與才智。
:()鹿部落崛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