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3章 小冰河來了(下),鹿部落崛起,叼著貓的老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元朝統一後,曾經出現了短暫的溫暖期,這也是元朝為什麼可以存在一百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明清時期,出現了學者們說的“小冰期”。
在小冰期內,燕雲地區以及西北的河套平原都沒法種糧食,甚至長城地區普遍沙漠化。
明朝中後期,小冰期來臨,天災人禍不斷。
中原各地連年大旱,朝廷稅收不上來,就瘋狂搜刮民脂民膏。
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女真族在此之際,趁機跨過山海關。
北京無險可守,很快就被攻破。
大明、大順陸續滅亡,在小冰期的優勢下,女真族在北京建立起了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
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的“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是我國人口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格局的分界線,其東側分佈著我國96%的人口,西側只分布著4%的人口。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西側人口只增加了2%,東側仍居住著94%的人口,且經濟差距更懸殊。
而這條決定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胡煥庸線”恰恰與我國夏季風過渡區重合。
可見,夏季風過渡區不僅是中國氣候環境的過渡帶,還對中國人口分佈和區域發展具有重要約束作用。
而能夠影響夏季風過渡區的唯一因素就是自然氣候。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極其脆弱和渺小的。
因此面對極端的天氣變化,陸子龍唯一的選擇就是舉族南遷。
但是遷到哪裡去呢?
雖然他有著遠超這個時代數千年甚至是上萬年的見識,知道未來社會發展的走勢。
但是直到現在他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在地球上所處的準確位置,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按照後世的情況來看,世界各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河、沿海地區。
這裡的地形交通便利,物流發達。要按照這種方式設計的話,他應當向那部的沿海一帶遷。
但是他又猛然意識到。當今世界能夠形成這樣的人口格局,除了氣候條件外,還建立在現代工業的基礎上。
現代工業將束縛在土地上的大批勞動力解放出來,驅趕著人們進入城市。
為了追求低成本的物流,沿江、沿河和沿海的城市就率先發展了起來。
而工業社會之前是長了數千年農耕社會,而那時候發展的是基礎農業。
而基礎農業需要的是廣袤的平原。因此才會有發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才會有得中原者得天下。
大秦、大漢和大唐帝國都是強大的陸權國家。廣為人知的絲綢之路有兩條,一條是陸上的絲綢之路,而一條是海上的絲綢之路,但是廣為人知的卻是陸上的絲綢之路。
可見在農耕時代,陸權才是核心,廣袤的平原才是王道。
而陸子龍作為一名穿越者,它深知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它不但要平原,還有海洋。
不但要開創陸權,還要開創海權。
鑑於當前的部落情況,他決定部落整體以尋找廣袤的平原為主,率先控制住平原,在平原上繼續發展農耕文明。
但是要發展農耕,也離不開工業,至於鋼鐵工業,先不說金屬武器,就是農耕工具也都是金屬的。
根據陸子龍所掌握的知識,一般鐵礦大多集中在山區,平原上一般比較少見。
因此在控制平原的同時,要儘可能的在平原周邊山脈尋找那些可以供開採的鐵礦。
與此同時要派出精幹的力量沿著海岸線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建立沿海基地。
要想找到海洋其實也很容易。跟著河流走就是了。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中華大地西高東低,河流走向多是從西向東,他們只有順著河流向東就能進入廣闊的大海。
當然茲事體大,要從長記憶,不可能一拍腦袋就定下來。但是有了這個大致的想法後,陸子龍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祭祖節假期,釋出命令,召開部落緊急會議,商討部落南遷。
面對著這種極端氣候,與會的眾人也是深有感觸。
陸子龍是部落的“鹿神”,是女媧娘娘的使者,即便眾人對現在
“大江城”、“鹿部落”城、“巨熊城”和“蒼鷹城”再是不捨,也沒人敢質疑他的決定。
當然部落也不能說搬遷就搬遷,畢竟冰河來臨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