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敢庾匪嫠�蠐腖�嶠弧T諼恢�保�惺氯紜襖綴淶緋福�曜⒎珈��釗擻脅豢剎庹摺保�虼聳看蠓蚨際�滯瞥縊��揮��昂瀾芏�惺ハ橢�省保�惺噸�咳銜��偈褂枰源筧危�喂�幢夭皇槍苤佟⒗忠闃�擰�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內閣缺人,有人建議不應該只用翰林出身的詞臣,也應該選用外任官員,目的在於推戴李三才進入內閣。不久都察院都御使也告缺,需要從本院官員中內選。李三才在外僚中政績突出,功高望重,兩個職位都有希望被選中。於是圍繞李三才進入內閣和升任都御使之事,朝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浙黨人士工部主事邵輔忠、給事中劉時俊、御使徐兆魁、喬應甲等死力相攻,極力阻止李三才入選,誣劾他私藏白銀數百萬兩,攻擊他“大奸似忠,大詐似直”,列數了“貪、偽、險、橫”四大罪狀。李三才一反官員受劾自當辭職的慣例,“盛氣陳辯,不自引去”。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激烈爭論,保舉李三才的官員以絕對多數壓倒反對派。這時久居林下的顧憲成也寫信給李三才,寄厚望於他,認為他“有大才,最能辦大事”;並說,就目前的時局看,“千難萬難,必大才如丈,卓識如丈,全副精神如丈,方有旋轉之望。”他寄書內閣葉向高,力稱三才廉直;又致信吏部尚書孫丕揚,為其洗雪怨枉。與李三才一向交好的御使吳亮(吳中行之子),為了加強李三才入閣的聲勢,將這兩封信公開謄抄在邸報上,並派人遞送到在京的各個衙門。結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對派見信後大譁,他們又開始攻擊顧憲成和東林書院。指責顧憲成出位建言,遙執朝政。徐兆魁上疏誣告東林於滸墅小河之上私設稅卡,徵收船鈔,為書院聚斂資金;而且講學時必談時政,還時常干預地方官員的決策。至此,李三才入閣之爭發展成東林黨與浙黨等反對派之間的一場政治鬥爭,從此“南北黨論,不可復解”。繼而喬應甲又列出李三才“十貪五奸”之罪。在這種情況下,李三才為了顧全大局,平息紛爭,連續十五次上疏乞休,但久不得命,索性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自動離職歸鄉。一向是非不明的神宗對此竟也不置可否,這位風雲人物的政治生涯就這樣結束了。
李三才離職之日,淮、徐一帶的百姓,萬民塞巷,老幼哭號相送,以至轎乘不能行進;及至登船之時,人們又夾岸號泣,甚至奪纜不讓船行。李三才走後,淮、徐百姓集資為他修建生祠,立其肖像於祠中,朝夕走拜不絕。李三才為官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官不做了,麻煩卻遠沒有終止。
李三才落職回籍後,也效仿顧憲成,在家鄉通州創辦雙鶴書院,自己也講學其中。張家灣地處京畿,不乏朝中正直大臣的奧援,過往探訪他的人很多,以至車馬填溢街陌。御使孫居相再一次上疏推薦他,這使朝中的反對派又忐忑不安起來,生怕李三才被重新起用,於是波瀾又起。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御使劉光復奏劾李三才盜用皇木營建私宅,且告李三才與東林黨人于玉立遙執朝政,官員一經他們提出,吏部就向上推舉。給事中劉文炳、御使李徵儀、工部郎中聶心湯、大理寺丞王士昌也極盡推波助瀾之能事,力助劉光復,欲置李三才於死地。徵儀、心湯曾是李三才所推舉的吏員,如今卻為一己私利而恩將仇報。李三才憤怒之極,自請籍沒其家。然而這些人卻緊追不捨,工部侍郎林如楚要求遣使複查,劉光復又上疏說三才侵奪官廠為園囿。御使劉廷元、潘汝禎、顏思忠等又繼續上疏彈劾。李三才更加憤怒了,提出請諸臣會勘,又請神宗親自審理。
神宗命李徵儀和吳亮嗣前往勘察,這些人到李三才家中查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出證據。然而讓原告去查核被告,其結果可想而知,自然不會有利於李三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竟以劉光復所陳為事實呈報神宗,李三才終於被扳倒,落職為民。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的威脅日益加強,遼東戰局更加危機。遼陽失陷,明廷慌作一團,御使房可壯接連上疏請再用李三才。剛剛登極的天啟皇帝年僅十五歲,對朝政一無所知,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下詔讓廷臣集議。圍繞李三才是否可用的問題,朝中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通政參議吳殿邦力言不可用,稱李三才為“盜臣”。御使劉廷宣再次上疏推薦李三才,說:“國家即惜其才,則用之耳,又何議!”他建議讓李三才守山海關。天啟帝覺得劉廷宣說的有道理,準備再次起用李三才。但朝中意見不同的兩派相持不下,詹事公鼐、刑部侍郎鄒元標力主可用,然而終因意見不能統一而作罷。後來明朝大勢已去,趙南星十分遺憾地說:“使淮撫為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