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鄒元標又舉薦耿定向、羅汝芳、許孚遠等十餘名官員,這些人皆為一代明儒。萬曆十二年(1584年),慈寧宮遭火災,鄒元標乘機上疏,痛言“保聖躬、開言路、節財用、拔幽滯、寬罪宗、放宮女”六事。所言刺中了神宗的要害,神宗大為惱怒。於是有傳言說皇帝要杖殺鄒元標。鄒元標聽到後,讓妻子準備好布袍、白蠟和治傷的藥品,毫無畏色地說:“我的筋骨雖有殘,但精神還可以再杖五六十,如果緹騎來,不勞他們動手,我自己去受杖,只是不要讓我的老母知道。”言下之意,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鄒元標的老師申時行多次請求下,好不容易神宗才予與寬大處置,降鄒元標為南京刑部照磨。
據說鄒元標的敢言直諫著實讓神宗有些忌憚,一天御膳房剛剛備好豐盛的佳餚,神宗卻一改常態,下令撤減,並對太監說:“你們沒聽到他鄒某人數落朕嗎?”
萬曆十三年(1585年)五月,鄒元標又被調回北京,任吏部驗封司主事。不久神宗讓吏部尚書楊巍對國事發表意見,鄒元標為他代筆起草,切指吏治十事、民困八事,洋洋幾萬言,都是當時人們所不敢言的弊政。又如請割“衽席之愛,嚴便嬖之禁”,涉及到神宗的私人生活。當時神宗身邊有十名受寵的俊美少年,稱為“十俊”,外間早有傳聞,神宗已經染上了同性戀的陋習。
萬曆十八年(1590年),調鄒元標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後升刑部右侍郎,這時恰逢鄒元標的母親去世,他未上任而回原籍為母親守孝,以後居家鄉南皋三十年,建仁文書院,談道講學,名揚天下,學者稱之為“南皋先生”。這段時間,朝中仍不斷有人上疏推薦他。
光宗即位,東林黨人當朝,鄒元標召為大理寺卿,未上任,又升為刑部右侍郎。闊別京城近四十年,今又還朝,鄒元標雖鬚髮皆白,卻依然躊躇滿志。行至京畿地區,見禾苗青青,知道左光斗等人推行的水田已初見成效,高興地說:“三十年前,京城人不知稻草為何物,今日處處皆種水稻,於國於民都有利。”為此他感慨道:“治理天下難道不是靠人才嗎?人若有才,天氣地力都可以被利用。”
光宗只當了八個月皇帝就病逝了,鄒元標還朝之時,已是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當時遼東戰局緊迫,敵在門庭,他有感三十年來朝中大臣只顧門戶之爭,而不問封疆之事,致使禍見於今日。於是首倡和衷之說,建議簡用塗宗睿、李邦華等十八人;兩天後,又請用葉茂才、趙南星、高攀龍、劉宗周、丁元薦、羅大紘、雒於仁等十五人。天啟二年(1622年),又上疏指出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京察不公正,請收錄章家順、丁元薦、史記事、沈正宗等二十二人。如此,萬曆朝被罷免的諸臣都獲得了昭雪。他還曾舉用李三才,只因言路有爭議而未果。尤其可貴的是,他還不記私怨,稱讚張居正當年的政績,提出應該恢復張居正的故官,予以葬祭。這一建議也得到熹宗的同意。
鄒元標在天啟初年雖倡和衷之說,實際上所薦舉的大部分官員仍是東林黨人,或與東林黨人政見相同的舊臣。他們都與魏忠賢、客氏一夥水火不相容。鄒元標的多次努力,對促成天啟初年“東林方盛,眾正盈朝”的形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鄒元標自天啟元年還朝以來,上疏建言儘量注意不做危言激論,以避免激化矛盾。然而樹欲靜而風不停,朝中的小人將他視為東林黨人,十分忌恨。給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興治擔心來年京察對自己不利,密謀將鄒元標逐出朝廷。他們抓住鄒元標與馮從吾在京城建首善書院集眾講學一事大做文章。
馮從吾在萬曆初年也因建言而險遭廷杖,後在家鄉長安建關中書院,講學數十年。天啟二年(1622年 )進封為左副都御史。在首善書院建立之前,鄒元標、馮從吾、鍾龍源、曹於汴、高攀龍等人已於閒暇之時講學於城隍廟百子堂,上自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每次有上百人聽講。但城隍廟並非理想的講學之所,空間十分狹窄,於是他們決定建立正式的書院,上疏十三道後方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們各自捐資,用銀一百八十兩,在京城大時雍坊十四鋪的地方(北京市宣武門內東城牆下),買下十餘間民房,由司務呂克孝、御使周宗建負責督理改建。他們認為京城應為首善之區,因此取名“首善書院”。改建後的書院分前後兩個院子,前院有講堂三間,後院也有三間供奉先聖,並陳放經史典籍。書院上梁文為左通政何喬遠所作,院中樹碑一塊,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特為書院撰寫碑文,太常寺卿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其書丹並撰額。書院於天啟二年(1622年)十一月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