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為之流下了熱淚。他死了以後,他的朋友王世貞、王遴冒死備下棺材裝殮了他; 京城百姓流著淚交相傳誦他的彈劾嚴嵩疏和就義詩。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罷官;後十年,嚴嵩削籍為民,抄沒家產,嚴世藩伏誅;後十一年,明穆宗即位,為楊繼盛平反,諡忠愍。所以楊繼盛又被稱為“楊忠愍”。
在刑部大獄中,楊繼盛曾寫下詩篇《小雪》:“破空不奈西風冷,況復蕭條一敝裘。疏雪飄殘憂國淚,寒更敲碎貫城愁。悲歌勞憂慚燕士,坐臥渾忘是楚囚。四海尋家何處是,此身死外更無求。”身陷牢獄的他,面對殘破牢房飄進來的雪花,聽著寒冷冬夜中的破碎更聲,他感到似乎北京城都充滿了憂國愁思,從而抒發了忠貞愛國、視死如歸的一片赤子之情。
在松筠庵,存有楊繼盛的手書聯語:“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也就是楊繼盛就義的那一年由他書寫,後來刻石存世的。英氣逼人的詞句,雄勁有力的書法,讀之令人肅然起敬。楊繼盛手書遺囑的刻石也在那裡,這份遺囑是在獄中寫成,其中飽含了他對親人的無限溫情,從千叮萬囑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覺到錚錚鐵骨轉換成的百尺柔腸。遺囑原稿現在已經首批刊登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上。楊繼盛在他的北京宅第中,前後居住不到一年時間,還沒有在北京監獄中住的時間長,他當時關押在刑部大牢,明朝刑部相當於後來的司法部,建在宣武街西,因為官署所在那裡稱刑部街,也就是西單牌樓一帶。楊繼盛被害後,人們在他的故宅建立了祠廟,春秋祭祀,再後來就成了松筠庵。後人在故居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亭,把楊繼盛手書聯語、手書遺囑等刻石嵌在亭內壁上,此亭稱為“諫草亭”。不知什麼時候,人們還把守護城池的城隍神與楊繼盛聯絡在了一起,社會上盛傳楊繼盛就是都城隍神。就這樣,楊繼盛從人到神,永遠活在京城百姓的心中。
說起來在楊繼盛就義後的幾百年裡,松筠庵發生過許多故事。但是其中最著名的,還是300多年後,中國近代史上康有為、梁啟超集合十八省舉人聯名上書,拒絕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反對割讓臺灣的事件,也在此地發生。古代科舉由官家車馬遞送,“公車”成為進京應試舉人的代稱,所以這一事件史稱“公車上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廷欲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當時正值科舉會試之年,各省舉人彙集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到北京會試,得知訊息,極為憤慨。於是他們四處奔走呼號,要求拒籤賣國條約,力言不可割讓臺灣。但是最終條約還是簽訂了。此後,據說有1300餘名舉人在松筠庵諫草亭集會,康有為慷慨激昂發表演說,主張變法強國,並連夜起草了14000多字的上書,由全體舉人傳閱簽字,並由松筠庵集隊出發上呈。 “公車上書”雖然沒有成功,康有為、梁後超等人提出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印發全國,影響頗大。
300多年前的松筠庵,楊繼盛視死如歸疾書彈劾嚴嵩疏,慷慨就義;300年後的松筠庵,十八省舉人在康有為憤筆急草的拒籤喪權辱國條約、反對割讓臺灣的上書上簽名,群情激昂;歷史在這裡凝固,卻又在這裡流動,凝固的是一脈相傳計程車子愛國赤子之心,流動的是洶湧澎湃計程車子憂國憂民之情。信矣!浩氣長存人世間。 (萬明)
“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無風風聲,日無日色,中有碧瓦黃甃,時脊時角者,靈濟宮。”這是明代崇禎年間劉侗所作《帝京景物略》內一段文字,描寫的是北京西城內的靈濟宮。靈濟宮為一道觀,在北京西城內,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祭祀玉闕真人和金闕真人。然而,在明後期歷史中,靈濟宮的聲名,不是因為道教的宮宇而著稱,而是因為一位名叫徐階的政治家在這裡講學而著稱。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京城的官僚、從外地而來接受考察的外官、趕考的舉子以及國子監的學生們,不約而同地來到靈濟宮,集會講學。當時,推動此次講會的主要人物是江西學者羅汝芳,而來自松江府華亭縣的徐階是遙控此次講會的盟主。
徐階(1503—1583),字子升,號少湖,晚年號存齋,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人,所以明代的人也稱徐階為徐華亭。根據徐階的老師聶豹的說法,徐階的號由“少湖”改為“存齋”,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湖是以地為名,表達一種生活方式;而存字是指‘存心’,表示要潛心於學問了。”當然,徐階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