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窮研的學問,也就是當時流行的陽明心學。徐階一輩子都孜孜不倦地為宣揚王守仁的陽明心學而努力,儘管他本人沒有跟王守仁學習。不過,當徐階還是一名縣學員的時候,就受到了當時任華亭縣知縣的聶豹的影響,後來,又從王守仁的弟子歐陽德那裡獲得了更多的關於“良知”之類的學問。所以,在他任江西提學副使的時候,他曾經千方百計地去尋了幾幅王守仁的畫像,並且修建了祭祀王守仁的廟宇。他晚年做了內閣大學士之後,他與另外一位內閣大學士李春芳就成為當時王守仁的徒子徒孫們講學的護法了。當然,徐階並不只是一位學者,他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北京既是他的學術舞臺,更是他的政治舞臺。他在北京的時間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他中進士之後任翰林院修撰的日子;第二個階段是他重新入京直至最後被另外一位政治人物高拱逐出京城為止。

嘉靖元年(1522年),徐階參加應天鄉試,中第八名。應天府是明代的南都所在之地,所以應天的鄉試以主北京的順天鄉試,向來是極出人才的。尤其是應天鄉試,因為匯聚了明代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的讀書人來考試,所以很受人關注。在這次鄉試中,除階中了第八名。這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次年,他進京參加會試、殿試,中了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稱的探花。明代制度,進士一甲的三人一般都優養在翰林院中。其中,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編修,第二名、第三名則授翰林院修撰之職。翰林院在明代也稱作為史館,裡面的人每天讀書寫文章,並沒有煩人的政事。當然,也有不耐寂寞的或者是想做點事的,經常跳出來對政府的所作所為發表評論或是出建議的。徐階在嘉靖九年(1630年)上疏,反對孔廟改制。孔廟改制的運作者是嘉靖皇帝和大學士張璁。改制的事件並不單純是一種禮儀的變更,而牽涉到之前的一系列事件。當初正德皇帝死後沒有繼承人,於是以興獻王長子即位,是為世宗。後來,世宗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尊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並引發朝廷內外一系列的爭論,史稱大禮議。孔廟改制亦是承接著大禮議的邏輯而來。因為,原本孔廟裡孔子及四配供奉於正殿,而孔子及四配生父卻反而只能在兩邊的廡廊裡享受香火。世宗既然口口聲聲說要以孝治天下,就不得不改變孔廟的規制。於是,大學士張璁提出了“孔子不稱王”、“毀塑像,用木主”、“削從祀弟子爵位”、“改大成殿為孔子廟,內增設啟聖祠”等建議,並都被採納。總的來說,改變後的孔廟規制明顯地降低了孔子的地位。這件事對於一直以來把孔子當作至高無上的聖人的儒生們來說,實在是有點受不了。但是,也許是大臣們在大禮議中學乖瞭如何奉承嘉靖皇帝,大家都不敢提出反對意見。據說,徐階“獨持不可”,並與當時權勢熏天的張璁辨論。張璁怒道:“您竟然背叛我!”徐階正色回答道:“所謂背叛,是因為先有阿附。我從來沒有阿附過你,怎麼談得上背叛呢?”這件事鬧到後來皇帝也知道了,自然便容不得徐階。一紙調令,將本來處於清要之職的徐階送到遙遠的福建延平府去作專管刑獄的推官了。據說,嘉靖皇帝在柱子上刻了八個字:“徐階小人,永不敘用”。

按理說,皇帝這麼厭惡他,徐階自然再也沒有進京做官的可能了。然而,在延平府推官、黃州府同知、浙江學政、江西學政遷轉數年之後,嘉靖帝竟忘了當初的誓言,召徐階為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隨後又做過國立最高學府的校長即國子監祭酒,又做過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最後因為青詞寫得好,得到了皇帝的寵信。青詞是道士齋醮時上奏天神的奏章,通常是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又稱作為綠章。嘉靖皇帝晚年迷通道教,專意於齋醮之事。當時的大臣中,嚴嵩、袁煒、李春芳都善撰青詞,以討好皇帝。袁煒、李春芳後來還被人稱作為“青詞宰相”。一些挨不上資格為皇帝寫青詞的人如高拱就請求皇帝允許為他的齋醮事效勞。因此,為皇帝寫青詞,雖然在後來似乎成為他們的瑕疵,但在當時卻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也是他們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手段。徐階的青詞寫得好,慢慢地就進入了內閣。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三月,徐階入閣,成為東閣大學士。不過,排在他前面的大學士還有嚴嵩。也說是說,嚴嵩是首輔,而徐階還只是次輔。嚴嵩專權,自然有專權的本領了。徐階也惹不起。據說徐階對嚴嵩是事事小心,曲意奉承。但是,身材短小、相貌白皙的徐階其實城府極深,他時刻在等待機會。嚴嵩的本領,一是善撰青詞,二是兒子嚴世蕃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嚴嵩擬寫的批文總是很稱皇帝的心意。後來因為嚴世蕃居喪無法入直,又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