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部分,東唐再續,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羈縻府州“叛服不常”,所以“化內”、“化外”往往是不很固定的,當其“臣服”之時,屬於“化內人”;而當其“叛離”去後,便變成了“化外人”。
對於“化內人”,唐政府又根據其居住地點的不同,將他們區分為“在蕃”和“入附”兩種。所謂“在蕃者”,即仍居住在原地者,隨著他們的“歸化”和羈縻府州的設定,這些地區也就納入了唐朝的版圖;“入附者”則是遷入唐朝境內者,唐一般設僑置羈縻府州進行管理。唐玄宗開元五年曾下詔:“今諸蕃歸降,色類非一。在蕃者則漢官押領,入附者或邊陲安置”。因此一般來說,唐王朝對於“在蕃者”的控制要鬆散一些,他們的“化外”色彩也就多一些;而對於“入附者”的控制則要嚴密一些,他們的漢化色彩也就更濃一些。
對於“入附者”,唐政府又根據其入附時間的長短而將他們區分為“熟戶”(或稱“舊戶”)和“新降”。開元九年詔:“諸道軍城,例管夷落。舊戶久應淳熟,新降更佇綏懷。熟戶既是王人,章程須依國法”《唐六典》中也明確規定:“凡內附後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為蕃戶也”。“內附後所生子”,當然也屬於“舊戶”、“熟戶”,可見他們已經成為“章程須依國法”的“王人”、“百姓”了,他們的漢化程度很高,有的已經“同華夏四乂”了。
早在唐高宗永徽年間,沙陀人就歸附唐朝,成為“化內人”中的“在蕃者”。永徽四年(653),唐在沙陀人生活的地方設定了羈縻府州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