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7部分,東唐再續,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八年阿保機對異己勢力進行了全面清算。公元916年,阿保機終於邁出了關鍵一步,稱帝建元。對於這一時機的選擇,當然與內亂平定有關。不過,從上文的分析來看,這可能也是因為912年以來朱梁李晉相持不下,中原局勢異常混亂,讓阿保機清楚地看到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
那麼在阿保機的心目中,他所建立的大契丹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稱帝建元,是在統治者稱號和政權紀年方式這樣關鍵性的禮儀方面模仿漢制。而匈奴、柔然、突厥及回鶻都未稱帝,亦不建元。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這是在禮儀和統治者繼承人的制度性安排兩方面採用漢制。此後遼太祖又有進一步的措施。神冊五年,“制契丹大字”。按《五代會要》,“契丹本無文字,唯刻木為信。漢人之陷番者,以隸書之半加減,撰為胡書”。契丹與事者有耶律突呂不及魯不古,據《遼史》其本傳,前者以贊成功“為文班林牙,領國子博士、知制誥”,後者“授林牙、監修國史”。契丹國書的創制,應與王朝政治有關。國子博士、知制誥、監修國史諸職,是中原官名。這些都反映出阿保機的漢化傾向。神冊六年五月,“丙戌朔,詔定法律,正班爵。丙申,詔畫前代直臣像為《招諫圖》,及詔長吏四孟月詢民利病”。此處的“正班爵”尤非虛語,阿保機對其時契丹諸職的品級班列進行了明確規定。事實上,早在他稱可汗期間,就已變現出漢文化對其的影響。太祖七年平叛後,阿保機“次昭烏山,省風俗,見高年,議朝政,定吉凶儀”。遊牧文化素貴壯賤老,所謂“省風俗,見高年”云云,當來自漢地傳統。
神冊年間能體現阿保機漢化傾向的還有兩大事件。一是神冊三年在草原上建立皇都,即後來的上京。遊牧族政權往往並不需要都城,常常只有王庭或牙帳,因為其中央官僚機構和全國性的經濟貿易並不發達。如果單純從行政或經濟角度著眼,神冊三年阿保機還未征服渤海,也還未據有燕雲十六州,而草原上新建的城市不是屬於皇帝私有,就是頭下軍州,契丹完全沒有必要建立像皇都這樣龐大的都城。那麼,阿保機建皇都,就只能從禮儀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說,皇都與稱帝一樣,是阿保機採用漢地王朝的禮儀模式,來論證君主權力合法性的一種手段。
同樣表明阿保機漢化傾向的第二件大事是神冊三年五月,阿保機“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值得注意的是,孔廟列在了佛寺和道觀之前。神冊四年,阿保機“謁孔子廟,命皇后、皇太子分謁寺觀”。這就說明,神冊三年詔中的次序含有深意。《義宗倍傳》記載了這份詔書背後的決策過程:
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所謂“佛非中國教”,正毫無保留地說明阿保機心目中的模仿物件正是中原王朝。神冊四年,他親自去孔廟祭奠,同樣表明了他的態度。
以上討論說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阿保機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漢式國家。與此同時,契丹權力中樞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韓延徽、康默記與韓知古為首的漢人幕僚群體,而且阿保機重用的契丹貴族中也多有漢化頗深者。那麼,在其心目中,大契丹國的疆域是否應當包括中原呢?這一點非常重要,而要弄清這一點,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阿保機稱帝后針對漢地的軍事行動。
神冊元年前,契丹南侵僅以擄掠為目的,攻破漢地城邑後隨即退走。但神冊元年,契丹對漢地政策則有一個重大轉變。《遼史·太祖紀上》載:
(神冊元年)八月,拔朔州十一月,攻蔚、新、武、媯、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踰陰山,盡有其地。遂改武州為歸化州,媯州為可汗州,置西南面招討司,選有功者領之。其圍蔚州,敵樓無故自壞,眾軍大噪乘之,不逾時而破。時梁及吳越二使皆在焉,詔引環城觀之,因賜滕彥休名曰述呂。
這是史料中契丹改變其擄掠政策,試圖佔領統制漢地的最早記載。同樣能說明阿保機雄心的,是他在梁和吳越二使前誇耀自己成就的舉動。據《太祖紀上》,神冊元年四月“甲辰,梁遣郎公遠來賀”,“六月庚寅,吳越王遣滕彥休來貢”。我們注意到,梁乾化二年之後阿保機不再朝梁,至此已近四個年頭。此時後梁大將楊師厚已歿,梁軍在與晉軍的交鋒中連戰連敗,軍事形勢非常不利。郎公遠此來,可能系梁末帝主動拉攏契丹,試圖建立針對李晉的同盟。刻意引中原二使,尤其是自稱承唐之正朔、阿保機曾求封冊的梁之來使,在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