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部分,明血 作者:老茅,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遏必隆本意是想拍馬屁,只是沒有想通這個關節點,只能將馬屁拍到馬腿上。
希福、遏必隆兩人都碰了一鼻子灰,眾人頓時知道多爾袞親領大軍與明軍決軍之事無可改變,不再相勸,只是討論將在何處與明軍決戰,留給滿人選擇的餘地已是不多,最終只能將決戰的地點定在天津。
京城抖然緊張起來,街上的兵丁越來越多,城門口出入的盤查也嚴格起來,米、面、肉、草料等等凡是和軍事物資有關的東西價格飛漲,也不知多爾袞的病是真好了,還是強撐病體,接連數天都召開大朝會,與眾臣相商出軍之事。
一日後,多爾袞對滿人下達了三抽一的徵兵比例,二十萬滿人中,抽調出七萬軍隊,這七萬人中,老人,半大的孩子佔了一半,甚至有不少健壯地滿人婦女也抽入其中,真正地滿人精銳只有三萬人左右,加上蒙八旗,漢八旗,綠營兵,多爾袞的兵力也號稱五十萬,其中有多少水分,多爾袞自己心知肚明。
天津為古黃河地入海口,慢慢由泥沙堆積而成,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天津正處於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史稱三會海口,天津得以興盛,唐朝時在蘆臺開闢鹽場,天津又成為鹽業的聚散地,大明初,藩王朱棣的大軍正是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與侄兒爭奪帝位,靖難成功後,為了紀念由此起兵的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下旨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設衛築城,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滿人入關後,初時並沒有對天津看重,比起保定、河間這樣的大城,天津城區既狹小,周圍又不是什麼地勢險要之地,滿人自然不會對此感興趣,只是多鐸南下的大軍全軍覆滅之後,多爾袞才重新審視天津這個京城的屏障之地,下令將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這個命令,歷史上本來就要在順治九年時才有,那時,多爾袞已經死了。
經過四年擴建,天津城已是一座遠遠超過真定,保定的雄城,城高三丈有餘,寬二丈,城中由只能容納一萬大軍,變成可以容納十萬大軍以上,常年駐紮著二萬大軍看守,而且就在離天津不足百里之地,駐紮著豐臺、密雲兩座大營,一旦天津有事,兩座大營的清軍一日夜就可以趕到支援。
大明弘光五年五月底,明軍的前鋒捷虎營和李成棟的兩萬人馬已經趕到天津外圍,這一次,城中的守軍不再望風而逃,而是一面緊守城門,一面還派人飛快向京城稟報。 多爾袞接報後,京城已經基本準備完畢,馬上領著大軍往天津趕來,而同時,明軍的大軍也正在往天津方向趕,離天津不足二日路程,一場風雲際會馬上就要在天津上演。
與此同時,經過數十天的海上航行,孫克咸和殷洪盛的大軍登上了山海關到錦州一線的土地,正在休整,許多羽林衛和大明官兵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船,在海上吐了個翻天覆地,到了岸上時,他們已經腿軟腳軟,原先的陸上猛虎成山中病貓,好在他們登陸的地點位於山海關和錦州中間,這個地方一向偏避,加上無論是清軍還是以前的明軍都不重視海防,並沒有碰到清軍大股兵馬,否則只要清軍捨命一博,這兩萬大軍就要損失慘重的逃回船上。
這種情況,沒有休整是絕對不可以打仗,孫克鹹與殷洪盛商量了一下,決定大軍休整三天之後再出發,這三天中,隅有獵戶或者小股的清軍斥候與這支部隊遭遇,對於清軍的斥候,孫克鹹與殷洪盛兩人採取了堅決消滅的態度,而獵戶則加以區分,凡是滿人,一律處死,如果是漢人,則暫時關押在軍中,防止走漏訊息。
三天過後,殷、孫兩人的部下又變得生龍活虎起來,兩人決定發起山海關的攻擊。
新的一週求月票,推薦票,統統都要。
第三卷大明再起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四十五章範氏貨行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四十五章範氏貨行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其實只是一個小城,周長八里,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這座山海關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中山王徐達與劉伯溫兩人所建,整座關城高十四米,厚達七米,城池與長城相連,城中城套城,樓對樓,確實是雄關。
山海關雖然不大,城中最多隻能駐紮數千人,只是兩旁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只要擋住了山海關,就可以開墾出大片田地供軍士百姓耕種,為前方提供大量糧秣,努爾哈赤興起後,山海關更是凸顯出了重要地位,佔住山海關,就佔住關內長城一線數十公里的肥沃土地,這關係到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