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部分,明血 作者:老茅,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們的切身利益,因此儘管明軍在遼東戰線一敗再敗,山海關始終握在明軍手中,清軍數次攻關,明軍都爆發出罕有的戰鬥力,不得不鬱悶退回,簡直成為一道真正的銅牆鐵壁。
可惜最堅固的保壘也可以從內部輕易攻破,吳三桂自引清兵入關,這座堅城輕易的鋪伏在清軍的腳下,它的地位也隨之下降,如今城牆,關隘雖然還在,駐守的軍隊只有千餘人,守城的清將只是一個甲喇額真,下面有五名牛錄。
以孫克咸和殷洪盛兩人的實力,隨便一支隊伍也遠超山海關中的清軍,只是攻取關隘容易,要想做到不讓一名清軍逃跑,那就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對於山海關,他們依然只可智取。 不可強攻。
這天清晨,山海關的大門象往常一樣開啟,兩隊清軍百無聊賴地守在城門口,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著。
幾支斥候小隊的未歸併沒有引起城中清軍什麼警覺,斥侯出去幾天不歸是常有之事,有時一些斥候為了打獵,挖參。 甚至會十餘日不歸,山海關原先的百姓全是軍戶。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多爾袞自然不會放心讓這座關城還留在吳三桂手中,原先的軍戶大部份內遷,因此城中除了守城的一千清兵及家屬處,百姓還沒有兵多。
相比於京城的繁華,守在山海關地清軍無疑十分清苦,打打獵。 挖挖野山參,獵物的肉可以改善一下伙食,皮毛、野山參,山貨等都可以賣給前來收購地商人,總能撈的一點外快。 只要不太過分,軍官們也是不聞不問,反正這個地方是後方,難道還會有什麼危險不成。
城門顯得十分冷清。 只有三兩倆倆挑著疏菜的小販,砍柴的樵夫經過,對於這些人,守門的清軍懶得答理,偶爾有看中的疏菜才拿上一把,遇到挑著肉和魚進城的小販。 他們才會眼中大亮,毫不客氣地拿上一些。
小販們都與這些士兵熟悉,心中雖然罵娘,只是面上還得維持著笑容,現在已是六月,各種菜疏都已經上市,品種倒也繁多,守城的清軍也不太貪,每個人拿一點,夠吃就行。 他們也知道不竭澤而漁的道理。 若是拿得太多,小販們沒有賺頭。 誰還會挑菜,挑魚肉等進城,城中其他軍隊豈不要喝西北風。
到了中午時,小販們已經賣完了菜,或高興或沮喪的出城,高興的肯定是今天賣到了一個好價錢,沮喪的自然有沮喪的理由,或許菜沒有賣到高價,或者是在城中賭輸了隨著這些小販們出城,城門更是冷清的出奇。
一陣軲轆轆地聲音傳來,所有守城的清軍都精神一振,這軲轆聲十有八九是大車的聲音,一般只有商隊才有,東北有三寶,人參、皮毛,烏拉草,除去烏拉草外,另外兩樣在內地都是昂貴之極的奢侈品。
商人逐利,即使是在大明與滿人交戰最緊張的時候,也有商人冒著生命危險,帶著貨物行走數千裡來到滿洲做買賣,他們用滿人急需的鐵器、鹽巴,中原地各種奢侈品換取滿人手中的人參、皮毛、東珠還有金銀,回家中原,一轉手就是十倍,數十倍之利。
當時的商人大多是從蒙古繞道進入滿州,自從清軍入關後,多數前往滿州的商隊就改走山海關,每當商隊來到山海關時,守城的清軍不但能得到一筆孝敬,而且他們手中的積攢下來的皮毛、山參等物也可以向商隊換取各種自己喜愛的商品,因此對於每一支商隊的到來,清軍都是抱著最大的熱情。
果然,不一會兒,遠處官道上出現了一支長長地車隊,看樣子足有數里,隨隊地都是一些精壯小夥,車子裝得高高的,拉車地騾馬累得直喘粗氣,只是上面蓋著一層雨布,讓人無法看清車上裝著的東西。
“天,這麼多東西,這是哪家的商隊?”城頭上的清軍看得明白,興奮的詢問道。
“是範氏貨行。 ”一名眼尖的清軍道,他已經看到商隊前面插著的一面大旗,這面大旗用明黃色布料所制,上面是一個大大的範字。
滿人尚黑,但明黃色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隨便用,亂用之人殺頭都有可能,範氏貨行能用這明黃色的大旗,自然是滿清朝廷所賜才行。
范家家主範永鬥,正是清廷入關後御封的八大皇商之一,範氏貨行更是名列首位,不但為皇家採辦貨物,還經營河東、長蘆鹽業,壟斷了東北烏蘇裡、綏芬等地人參等貴重藥材的市場。
範氏貨行能取得如此大的地位,自然和他早年就與滿人勾答在一起有關係,在大明嚴禁與滿人交易的期間,正是以範氏為主的八家商人甘冒奇險將源源不斷的物資從張家口運往滿州,滿人總能用從中原搶來的金銀購賣到足夠的糧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