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4部分,穿越東晉末年,淋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輔國大臣曹爽陪同魏主曹芳進謁距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祀明帝曹睿,被司馬懿抓住機會,在城內發動兵變,一舉控制了曹魏政權,這是根本原因,其次是自曹魏以來,盜墓成風,兩漢帝陵,王公墓葬屢遭盜掘,這對司馬懿立下薄葬的祖訓也起到了重要影響,因此下葬司馬德宗本不費什麼事,可是王神愛不同意,她非要於喪期結束後扶靈柩回建康!
衛風雖然極不願意把王神愛放走,但拿不出阻止的理由,只能期望著王蔓及時趕來,或許能勸說一二吧。
又過了十五日,於九月初一,司馬德宗的死訊傳回了建康,在桓玄的原丞相府中,劉裕、劉毅、劉穆之、還有劉敬宣與司馬休之在坐,雖然均是披麻戴孝,但隱隱間,每個人又現出了幾分振奮之色!
說起來,劉敬宣與司馬休之的經歷頗為坎坷,自當日從廣陵循逃之後,二人與高雅之攜子侄前往洛陽,往來長安,願以子弟為質,向姚興求援,姚興許其在關東募兵,合計募得數千人,於是回返彭城,又收聚義故,恰逢桓玄討伐冀州刺史劉軌,劉軌邀敬宣、雅之與休之等人共據山陽,大敗於桓玄之手,進入昌平澗,再次失利,眾各離散,後三人經商議,又聚數十人原打算投奔拓跋珪,可是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令他們改變了初衷。
隆安二年,也就是衛風穿越來的同年,姚興發兵攻打襄陽,戍將郗恢遣使往常山王拓跋遵處求援,拓跋遵向拓跋珪請示,拓跋珪令時任御史中丞崔逞與時任奮武將軍、幽州刺史,臨渭侯張袞替拓跋遵起草書信予以答覆。
當初,郗恢與拓跋遵書雲:賢兄虎步中原,拓跋珪以該言悖君臣之體,敕崔逞、張袞貶其主號以報之,崔逞、張袞乃雲貴主,拓跋珪大怒曰:使汝貶其主以答,乃稱貴主,何若賢兄也!
遂賜死崔逞,降張袞為尚書令史!
本來這事也就過去了,拓跋珪聽說司馬休之等人要來投奔,心中大喜,只是快到陳留時,司馬休之聽說了北方名士崔逞被誅殺之事,不免擔心猶豫,又經一番商議,劉軌、司馬休之、劉敬宣與高雅之等人改投南燕慕容德,其餘人等投奔姚興,之後拓跋珪知道此事,責怪司馬休之不守信諾,派人去兗州求訪,問其緣故,都曰:魏國威聲遠被,是以休之等鹹欲歸附,既而聞崔逞被殺,故奔二國。
拓跋珪悔之晚矣,要知道,劉敬宣、高雅之之流倒也罷了,可司馬休之是司馬氏宗室,能引司馬氏宗室來投,對於魏國的聲威無疑將有很大的助益!
就在桓玄代禪的同一年,劉敬宣與高雅之勾結青州豪強及鮮卑部分豪帥,預謀殺害慕容德,推司馬休之為主,當時慕容德寵信劉軌,高雅之想邀劉軌一起作亂,劉敬宣勸阻曰:劉公衰老,有安齊之志,不可告也,但高雅之還是將計劃告知了劉軌,果然劉軌不從。
之後不久事洩,劉軌與高雅之被殺,劉敬宣與司馬休之則成功從南燕脫逃,當回到淮、泗地界時,聽說劉裕攻下建康,並驅逐了桓玄,於是趕來投奔了劉裕。
要說在桓玄與衛風之間,劉敬宣最恨的還是衛風,因為劉牢之便是被衛風擄走殺死,這時,就陰惻惻的笑道:“主上必是被那姓衛的下了毒手,德輿兄應發檄天下,共誅此賊!”
劉穆之擺了擺手:“萬壽,穆之明白你報仇心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衛將軍絕無加害主上的可能,至少是在他一統江東之前,發檄討伐不過是無用功罷了,說不定還會被他反咬一口,汙衊是將軍因見著主上留在江陵於將軍不利,故而派人刺殺了主上,以便另立新主,咱們雖然沒做過這事,可是衛將軍在朝中還是有些人的,真交起鋒來,將軍未必能討得了好啊。”
司馬休之恨恨道:“這話是不錯,但莫非坐看他弄權,白白便宜了他不成?”
司馬休之雖然與衛風沒有直接的仇怨,但是衛風的篡晉之心已躍然於紙上,任何人圖謀晉室,他都無比敵視,何況劉裕已經許他為荊州刺史了,偏偏衛風佔據荊州,給司馬休之十個膽子也不敢去江陵,使得他這個刺史有名無實,憋屈之極。
劉裕看了眼司馬休之,接過來道:“衛將軍的事暫時放一邊罷,目前我北府軍元氣未復,與他過早交手並非良策,咱們一方面做好迎接先主梓宮的準備,另一方面,國不可一日無主,當請琅琊王繼皇帝位,諸位意下如何?”(未完待續。。)
ps: 謝謝風過境與龍111的月票~~~~~
第四六二章 女眷歸來
劉毅接過來道:“琅琊王乃先主親弟,而先主無血脈至親,繼晉室統胤名正言順,另外先主既已晏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