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坦克戰 馮·梅林津 [德國],瘋狂熱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因為德國最高統帥部對發展勝利缺乏戰略遠見,而在勝利在握的關鍵時刻,表現猶豫不決。俄軍已經遭受慘重的損失,他們的最高統帥部早已坐臥不安,這時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得到喘息時機,第1坦克集團軍司令官克列斯特元帥斷言,斯大林格勒可以在一九四二年七月攻克,他對利德爾·哈特說:

第4坦克集團軍在前進在我的左側。不戰即可在七月末奪取斯大林格勒,但它卻奉命調頭向南,支援我渡過頓河。其實我並不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來支援反而堵塞了我正在使用的道路。等他們兩個星期以後再調頭向北時,俄軍已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調集了重兵,以阻止他們的前進。 ' 注:見利德爾·哈特著《山那邊》。 '

隨後,出現了德國軍史中最大的災難之一:我們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之間分散了兵力。克列斯特認為,如果他的部隊不分散開去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我第6集團軍,完全可以完成受領的任務,奪佔高加索油田區。既然一舉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就該改弦更張,希特勒卻用重兵圍攻一座大城市,終於在俄軍面前敗了下風。在巷戰中,德軍喪失了採用機動戰術的一切有利條件,而素質較差但格外頑強的俄國步兵卻使我們遭到很大損失。

一九四二年秋天,希特勒在指揮作戰上犯了一個最忌諱的大錯誤:忽略了集中兵力的原則。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兩地分兵,毀了我們的整個戰局。

圍攻斯大林格勒

關於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可靠材料是很少的。普里威爾寫的一本書 ' 注:見普里威爾著:《斯大林格勒:一個集團軍的覆滅》(1952年倫敦出版) ' ,包含了一些殘酷的和生動的場景,但這實際上是一部小說,作者對他所描寫的事件沒有什麼感性知識。所幸的是,我得到了一位高階軍官的幫助,並聽取了他的敘述。這位軍官就是德軍總參謀部的丁格拉上校。他那時在第6集團軍,在投降的前幾天他來到我們這裡。他當時擔任第3摩托化師的作戰科長。他把記述這次行動的詳細材料交我支配使用。

丁格拉談到,德軍進攻部隊到達斯大林格勒時,實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們的進攻力量無法奪取徹底的勝利,他們也不可能彌補所遭受的損失。這些事實充分說明,撤退才是上策。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拒不接受撤退的建議,也不考慮歷史教訓和以往戰爭的經驗,採取了這種態度的結果是,不但沒有攻下斯大林格勒,反而葬送了整整一個集團軍。

丁格拉為此援引了克勞塞維茨的一段話:

進攻者到達進攻路程的終點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會戰中取得了勝利也不得不退卻,因為他在這時既沒有足夠的進攻力量來發展和利用勝利,又無法補充已損失的兵力。” ' 注:見《戰爭論》中文版第2卷第892頁。 '

這一論述很象是重複了拿破崙關於一八一二年博羅金諾之戰的一句話:“縱然我取得了勝利,但我已沒有部隊去爭取爾後的勝利。”這樣的情況在對有著遼闊的土地,惡劣的氣候,取之不盡的資源的俄國作戰是容易出現的。

丁格拉談到,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14坦克軍的第16裝甲師和第3摩托化師,由彼斯科瓦特卡附近的頓河登陸場向斯大林格勒以北的伏爾加河一線前進。第14坦克軍受領的任務是,掩護正在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向斯大林格勒開進的德軍主力的北翼。兩河之間的距離約為四十五英里。第16裝甲師面向北佔領陣地,右翼臨接伏爾加河西岸。第16裝甲師的左翼是第3摩托化師。第3摩托化師至頓河之間的地區由步兵師佔領。

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是一片間有沙地的草原地,海拔約在二百二十五至五百英尺。有許多幹河床,兩岸陡峭而險峻,多為南北走向,阻礙德軍前進。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俄軍的抵抗是比較弱的。我們的快速部隊一般要繞過敵人的抵抗樞紐部,由隨後跟進的步兵將其消滅。第14坦克軍不費力地完成了受領的任務,面向北佔領了防禦陣地。只是在第3摩托化師的地帶內,有一座小山和一條幹河床還沒有奪過來,在好幾個星期內都給我們造成了很大麻煩。

丁格拉指出,小山上的俄軍起初抵抗得還不很厲害,確信在我們全師開來以後,就會把它拿下來。他說:“如果我們知道,這座小山會在隨後的幾個月內給我們帶來這麼多麻煩,給我們造成那麼多損失,我們早該拚死拚活地把它拿下來。”丁格拉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這件事真是一個大教訓。如果我們沒有能夠把俄軍從已佔陣地上打退,或者是沒有能夠突破陣地,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年代小富婆

笑傲網路

蛇女

璇墨

捉鬼班長

旅遊巴士

無上皇尊

暖暖

官道紅塵

泰山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