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中國這邊 美國那邊,北方刷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展你的視野,讓你在做事情時有許多的參考點,而不會那麼刻板。
留學還能讓人客觀地發現自我價值,幫助自我進行調整。有些事情在原來的文化中很有價值,後來可能發現並沒有什麼價值。比如,你創辦了一家稍微有點名氣的公司,你會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到哈佛後,你會發現自己並不算什麼。因為周圍的許多人都比你更強,而且你英語可能不行,甚至說不清自己的身份。另外,原來可能並沒有把一些事情放在心上,現在發現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我會做飯,別人說:“啊!你還會做飯。”還有,我會講課,口才比其他中國學生好一些。他們就會說:“原來中國人也有用英語能說會道的。”換個場景,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不曾發現的價值。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這讓我想到,一個人在國外留學或多或少就代表一個國家。在北大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像美國大使一樣的角色,我代表自己的國家。如果我做了好事,會覺得周圍人對美國會有好印象。這個責任是很重大的。你在哈佛所說的話,所炒的菜,都能創造出人們對中國的印象。不管你是否願意,你都不可避免地扮演著這種角色。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學生在留學時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袁嶽(Victor Yuan):
正因為這種個人形象代表國家的功能,你才會有一定壓力。這種壓力的結果是,如果同樣花三年時間學習,那麼一個在國外留學的人在文化層面上的改進會超過在國內讀書的人。在遠離我們的母文化的時候,我們更能反省和細察自己的不足,表現自己的優點。還有一點,內外有別是中國的傳統看法,但留學會淡化這種看法。以前,我對黑人有看法,覺得他們沒有教養。當電視上出現黑人時,他們總是狡猾地笑著說,“oh man”,給人以不太舒服的感覺。在沒有與他們建立個人聯絡之前,我一直這樣認為。直到班裡有黑人同學時,我的觀點才慢慢改變了。他還是黑人,沒變,但他變成了你的同學,他變成了“內”的一部分。你開始瞭解他,發現他很聰明,他講話很有道理,我們很談得來。這打破了原來的文化障礙。原來看起來無法理解的現象,沒有機會理解的現象,變成了可以理解的現象。你會把原來的同樣事物看成不一樣的。
第九篇 中美對視:內外有別話題79:英文詞foreigner在美國很少用
話題79
中國人經常說到“外國人”(foreigner)
這個詞,但英文詞foreigner在美國很少用
袁嶽(Victor Yuan):
在我小的時候,知道外國人被稱為“鬼子”。因為印象中的外國人都長著藍眼睛、黃頭髮,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感覺挺可怕的。人們講的許多恐怖故事也跟外國人有關。在連環畫中,“美國鬼子”、“越南鬼子”和“日本鬼子”通常被打得哇哇叫。總之,外國人總是給人以怪里怪氣的感覺。
我看到的第一個外國人是大學的老師,他是研究中國法律的著名專家柯恩的學生。我們叫她“老康”。她是教國際商法的,不會講中文,她講的課我們也不是很懂。最有意思的是,她整天都嚼著口香糖,不太像一般的老師那樣斯文。舞會上,我們跳交誼舞,她只會跳迪斯科。那個時候,我們還議論:奇怪,外國人怎麼比我們還落後啊!因為交誼舞和迪斯科我們都會跳。另外,我們非常羨慕跟外國學生住在一起的學生,因為他們能知道我們不知道的許多外國的事情。
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定義是很特別的。北大的社會學教授費孝通先生說,中國人根據與自己家族關係的遠近將人分成不同的群體,這就是“差序格局”的倫理觀念。比如,你的祖上是中國人,那你就是中國人,哪怕是ABC(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也是中國人。但如果你的祖上不是中國人,那麼你就不是跟我們一夥的了。即使是一些對中國革命友好的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我們也覺著他們還是老外。黑人被看得很遠,不少中國人內心裡是有種族歧視傾向的。比如,你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黑人嗎?哪怕是在美國的黑人?我相信大部分父母不能下定這個決心。長相不一樣,血緣不一樣,你就是“外”人了。對於中國人來說,血統和種族非常重要,在所謂“外國人”的意義上,不是簡單地用citizenship(國籍)來劃分內外。
“內外有別”的原則運用在對待外國人的時候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形式。第一,對待方式有區別。外國人就是外賓,也就是說,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