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貝布托傳 作者:劉文山等,京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天我們要幹一件大事”,小汽車開走後,土匪頭子對其他匪徒說。
國內形勢日益混亂,倫敦出版的《南方》雜誌在1987年2月的一篇社論中報道說:“軍事當局已失去所有的信義現在政府已經失去組織管理的能力。政府機構、軍隊、警察部隊、司法部門和各個行政部門都有,但他們都像陀螺一樣各自運轉,各行其是整個國家充滿了緊張與不和、派系糾紛、地區偏見和種族衝突。法律和社會秩序實際上已被破壞,那些毒品和武器走私集團控制著人民的生活。”
巴基斯坦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這嚴峻的時刻,齊亞·哈克宣佈將在1990年舉行全國大選。貝娜齊爾終於爭取到了大選的機會,然而,她又擔心選舉會在不公正、不自由的情況下進行。
但無論如何1987年都應說是貝娜齊爾的幸運之年,不僅是事業上出現了轉機,而且在她的情感生活中又添上了一朵絢麗的浪花。
1987年12月,貝娜齊爾終於結婚了。
貝娜齊爾結婚時已34歲了,這是她選擇政治道路所付出的代價。早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時,就有人詢問貝娜齊爾對婚姻的打算,並試探她是否有意找男朋友。貝娜齊爾表示她不把婚姻和家庭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雖然那時正值美國婦女運動蓬勃發展之時,但貝娜齊爾深信婚姻和事業並非互不相容。她認為一個婦女可以追求並實現所有的目標:稱心如意的職業,美滿愉快的婚姻,以及養兒育女的歡樂。
1977年9月,儘管布托在政治上已陷入困境中,但仍不忘關心女兒的婚事。
“努斯拉特,你瞧,現在得安排萍姬結婚的事了,我將給她找個丈夫。”布托對夫人說。
“我不想結婚,我才回國。”貝娜齊爾對父親說。
妹妹和弟弟們也乘機起鬨道:“你該結婚了。你該結婚了。”
“實際上,”布托繼續說,“我已經看上了一個我喜歡的男孩。”
布托夫人會意地笑了,實際上她大概已經在考慮這門婚事了。
“我現在不想結婚,你們不能逼我說同意,”貝娜齊爾說。
“你不能對父親說不,”布托說。
然而,隨之而來的布托再次入獄,貝娜齊爾為挽救父親的生命到處奔波,逐漸地她走上了從政的道路。其實這也正是父親為她設計的道路。
布托被殺害後,貝娜齊爾的婚姻變得十分遙遠了。按照傳統,布托家族中一個長者或很受尊敬的人去世後,一年內家裡人不能結婚。在貝娜齊爾的生命中,父親佔有特殊的位置,失去父親的創傷使她拒絕了1980年母親的再次提親。
以後的幾年,貝娜齊爾不斷被監禁、釋放、再監禁。她在政治鬥爭中緊張地生活著,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婚事。她多次表示:“對於我,結婚的時間過去了,我已經和政治結下了姻緣。”直到1984年她獲釋後流亡到英國,母親才又一次提出她的婚事,但那時由於長期在孤獨中生活,貝娜齊爾心力交瘁,無心考慮婚姻大事。她對母親說:“在準備結婚前,我得先把自己恢復正常,我得使自己靜一靜,我需要時間康復。”
然而,家人們卻已在積極地為貝娜齊爾籌劃著婚事,她們都希望這位“已同政治結婚”的貝娜齊爾享受享受愛情生活的甜美。
1985年7月在法國夏納度假時,布托夫人同貝娜齊爾的姑姑瑪納給貝娜齊爾提起扎爾達利家為他兒子阿希夫求婚的事。瑪納姑姑是阿希夫家的老朋友,在此之前,瑪納姑姑己對未來的侄女婿進行了一番考察,覺得還令人滿意,才向布托夫人和貝娜齊爾提出此事。沙·納瓦茲的意外死亡令全家痛不欲生。貝娜齊爾告訴母親和姑姑,一兩年內她不考慮啟己的婚事,她甚至連未來丈夫的名字也沒問。
1986年4月,貝娜齊爾剛從英國返回巴基斯坦時,姑姑瑪納曾經向她竭力推薦這位扎爾達利家的兒子。姑姑告訴她:“阿希夫是擁有10萬紮爾達利部族人口的首領繼承人。這個部族原籍在伊朗的俾路支斯坦,幾世紀前遷徙至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納瓦卜沙地區。阿希夫現在還照顧家裡的莊園。他人很好,年齡跟你相仿,出身地主家庭,具有政治背景。拉合爾和白沙瓦不少商人家庭也要我為他們提親,但我想那對你不合適。你同信德人結婚更好,他懂得當地的習慣和傳統”可那時貝娜齊爾對這毫無興趣,她對姑姑說:“先讓我享受一下自由的生活吧。”
1986年11月,在一個晚宴上,瑪納姑姑等到貝娜齊爾身邊人不多了時、便把阿希夫介紹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