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貝布托傳 作者:劉文山等,京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她。貝娜齊爾只聽到阿希夫的名字,心裡並沒有異樣的感覺,她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只是不一會兒他們就為了一個問題爭論起來了。當時,阿希夫並沒有給貝娜齊爾留下特別的印象。
貝娜齊爾“已同政治結婚”,但她依舊渴望愛情,只是她希望未來的丈夫能容忍她。因為她要經常開政治會議開到深夜,要經常出遠門,去全國各地旅行。她首先要對巴基斯坦人民承擔義務,而不是首先對丈夫盡責。究竟是否存在這樣一個衝破傳統觀念、正視現實的男人?貝娜齊爾對此深表懷疑。
更讓貝娜齊爾忐忑不安的是,她如果結了婚,人民的感情會如何。她年輕,多年的監禁和生活的不幸沒有摧毀她,人民在某種程度上把她看成聖人。布托一家為巴基斯坦作出了巨大犧牲,即便沒有父母兄弟的保護,人民也會把貝娜齊爾看作他們的人。如果她結了婚,他們會不會想她不再需要他們了?
但保持獨身無論在國內外還是政治上對貝娜齊爾都是不利的。在巴基斯坦這個大男子主義盛行的社會中,男人頭腦中普遍存在的偏見是總以為未結婚的女人必定有什麼問題。誰知道她能否成為一個可信賴的領袖?她受到壓力時會怎麼辦?人們總認為獨身女人可能會神經過敏,太逞強,或者太怯懦,不能領導國家。
布托夫人和瑪納姑姑並不瞭解貝娜齊爾的矛盾心理,她們只是一味地向貝娜齊爾推薦她們看中的候選人。
1987年2月,貝娜齊爾去倫敦參加有關阿富汗問題的電視討論會,瑪納姑姑又向她提及此事。
“阿希夫非常和善,非常懂禮貌,非常慷慨,跟貝娜齊爾說,讓她見見他”,瑪納姑姑動員家人一起去作貝娜齊爾的說服工作。
“他見過你,你就是他要追求的人。他是真心真意地想和你結婚。”瑪納姑姑不厭其煩地咦叨著。
貝娜齊爾並不知道她未來的夫君曾留學倫敦經濟學院,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建築商。而且他的家庭還有政治背景。他的父親哈金·阿里·扎爾達利是人民民族黨副主席,曾當選國民議會議員。據說他同貝娜齊爾的父親布托曾是政治上的密友。阿希夫的母親與貝娜齊爾的母親關係也很密切。阿希夫對貝娜齊爾這位女強人早有鍾情,他時刻關注著報刊。電視對她的報道。他對貝娜齊爾的追求自兩年前開始,一直鍵而不捨。
“我們瞭解這一家”,布托夫人也勸女兒,“他34歲,跟你同齡。他生在信德,知道我們的習慣和禮節。她不像在城裡幹事的人那樣沒有根,打個揹包說去哪兒就去哪兒。他的根在農村,對家庭和部族擔負著義務,因此他也會理解你的追求。”
儘管貝娜齊爾逐漸認為自己該結婚了,但每當面臨現實時,就免不了驚恐。
“到6月份再說吧,”貝娜齊爾說,“我現在還不打算結婚。”
但貝娜齊爾並非無動於衷,她開始悄悄做一些調查。漸漸地,她有些動心了。
貝娜齊爾終於開口了,她答應6月份在英國見阿希夫,但由於同議會反對派舉行會晤,耽誤了行期。這時她意外地收到了阿希夫繼母的一封親筆信,要求拜訪她。
“法赫麗,法赫麗,我怎麼辦?”貝娜齊爾惶恐不安地給表姐打電話。
“見她”,法赫麗鼓勵說,“要是你願意,我可以陪著你。還有,對這門婚事,你有很多疑問,你常常向我們打聽,這回你可以親自問問她”
貝娜齊爾鼓足勇氣,在克里夫頓70號客廳裡會見了這位衣著得體的劍橋畢業生、未來的婆母。
“如果你考慮阿希夫,我們將感到十分榮幸,婚姻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新的色彩。”阿希夫的繼母說。
“我的政治生活是不尋常的,”貝娜齊爾剋制住自己,沒有說一個女人不需要用婚姻來豐富自己的生活。而是盡力說明一個男人與她結婚實際上並非幸事。“我不會安安穩穩地坐等每五年一次的大選。我的政治就是爭取自由,這就是我的生活意義。當一個男人知道自己的妻子不能圍著自己轉時,他會怎麼想呢?”
“親愛的,阿希夫是個很自信的年輕人。他明白自己在幹什麼。”她回答說。
“我得常常旅行,不能總把丈夫帶在身邊。”
“阿希夫有他的事業,親愛的,不能常常跟你旅行。”阿希夫的繼母爽快地說。
貝娜齊爾又說:“我聽說他喜歡外出參加晚會,愛好社交活動,我可供自己使用的時間不多,我喜歡找幾個朋友呆在家裡聊聊天。”
她十分肯定地回答說:“那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