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線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部分,中國黃埔軍校(全),西門線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他在1924年初召開的國民黨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使三民主義成為不斷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各項主張,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創辦黃埔軍校的精神支柱。黃埔精神,即是在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階段這一新情況下應運產生的。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8)
黃埔精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堅持貫徹了校總理孫中山當時所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這是黃埔精神的一個顯著特點。正因為如此,它才有著極強的感召力,“表現在國內外是怎樣的偉大,怎樣的普遍”。貫徹三大政策,國共兩黨親密配合,共同致力振興中華,這是當時許多有志青年投奔黃埔的初衷,也是真正的黃埔精神之所在。
國共兩黨密切合作的黃埔軍校建立之初,這裡是一塊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都可同時談論的土地,校中的政治言論比較自由。軍校訓令中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本校學生皆可閱讀。除了政治課所閱讀的《三民主義淺說》、《帝國主義》、《國民革命概論》這些小
鄭洞國(前)等1978年6月在廈門前沿觀察大小金門島
冊子之外,還有機會讀到諸如《蘇聯研究》、《社會進化史》、《社會主義原理》、《經濟學大綱》、《中國職工運動》、《中國農民運動》這種政治色彩很紅的書。
由於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黃埔軍校首創嶄新的革命制度,培養了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戰功,馳名中外。軍校迅速發展成為體制健全、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革命武裝組織,國共兩黨的許多著名人物都出身於該校。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先後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又設立了4所分校。黃埔軍校學生在國民革命時期前後招收了6期,其中畢業4期。第5期在大革命失敗時即將畢業。這5期學生,大都參加了國民革命軍,成為軍中的骨幹力量。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年代裡,黃埔軍校榮獲“國民革命中心”的崇高稱號,領受了“東方紅軍”的燦爛錦旗,對推動中國革命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年裡,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共兩黨的真正合作。
國共兩黨在那時的合作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有著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標。因而兩黨能從軍校的籌建、開辦到革命軍的建立、東征與北伐,真誠團結,合作戰鬥,汗水、鮮血流在一起。當然,團結合作必須堅持國家
1960年10月19日,周恩來在北京頤和園會見黃埔校友。前排左起:李奇中、周恩來、陳賡、邵力子、張治中、鄭洞國。中排左起:黃維、唐生明、覃異之、侯鏡如、杜聿明、周振強。後排左起:王耀武、楊伯濤 、鄭庭芨、周嘉彬、宋希濂。
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必須和包括國民黨左派在內的一切進步力量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與反對團結合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的極右勢力進行堅決的鬥爭。只有這樣,統一戰線才能鞏固。反之,只講消極團結,忽視積極的鬥爭,甚至採取妥協退讓、步步後退的政策,反動勢力就會得勢,統一戰線就會遭到破壞,國家民族就會遭殃。大革命失敗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教訓是深刻的。由於國民黨右派背離了共同的目標,破壞了國共合作,從而改變了黃埔軍校的性質和方向,使軍校變成了培養反革命骨幹的基地。當年同窗學友,戰場上又兵戈相見,致使國共兩黨都受到損失。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但是孫中山所倡導的黃埔革命精神並沒有泯滅。它由革命的黃埔生保持著,並在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繼續發揮著革命的作用。反共內戰時期,日軍乘虛而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共產黨人和革命的黃埔生高舉團結抗日的革命大旗,推動了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在民族危機前,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並肩戰鬥。黃埔出身的教員學生又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統一號召下,和全國人民一道奮起抗戰,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希望國共兩黨繼續合作,和平建國,但遺憾的是,在國家需要和平建設、同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