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線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部分,中國黃埔軍校(全),西門線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蔣介石卻撕毀了國共兩黨於1946年10月10日簽訂的和平建國協定。他過分相信軍事解決問題,結果在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第二年,就從大陸敗退到臺灣,致使臺灣與大陸同胞骨肉分離。究其原因,是他背離了孫中山的革命宗旨,違背了“團結合作”的黃埔精神。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9)

黃埔軍校的發展史證明,團結則興,分裂則衰,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和永恆的規律。

4。“奮鬥犧牲”是黃埔精神的樸素詮釋

黃埔創校的方針,是培養犧牲個人一切的革命軍人。“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是矗立在黃埔軍校校門前的一副對聯,橫批“革命者來”。奮鬥,犧牲,在一代又一廖仲愷題詞代的黃埔人心中紮根,是他們一生堅守的“黃埔精神”的最樸素詮釋。

孫中山在1924年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中說:“當革命軍的資格,是要用什麼人做標準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要能夠有這種大勇氣,在心裡就是視死如歸;以人生隨時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後,便能夠成仁取義。”黃埔軍校師生官兵受這種教育與精神的薰陶,在平時奮力做事,竭盡職守,潔身自律;在作戰中義無反顧,不怕犧牲,拼死戰鬥。

透過軍校教育,新入校的黃埔生明白了“主義”的內容,明白了世界上血染的東西最珍貴,明白了什麼是無我,什麼是犧牲。死亡無處不在,但一些人的生,恰恰是另外一些人的死換來的,人在關鍵時候必須捨棄自己。

黃埔軍校的課堂時刻連通著戰場。從軍校創辦之初的東征、北伐到後來的抗日戰爭,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師生不勝列舉。每次戰役,無不灑有黃埔師生的鮮血;每個戰場,無不埋有黃埔師生的忠骨;每本戰史,無不記載著黃埔師生的業績。無數黃埔師生用自己的鮮血和頭顱,不懈奮鬥,勇於犧牲,鑄就了這座軍校的赫赫戰功和聲譽威名,也鑄就了一段忠魂浩蕩的鮮活歷史。

在平定商團叛亂之戰中,800名入學不到半年的黃埔學生初鳴啼聲,3天時間便打得4000敵人全部繳械投降。商團反革命勢力被消滅後,廣州的政治形勢有所緩和,但是革命政府尚未實現統一廣東。當時盤踞東江的軍閥陳炯明,受英帝國主義和軍閥曹錕、吳佩孚的唆使,陰謀周恩來為左權將軍題寫的墓碑襲擊廣州。為了鞏固革命根據地和統一廣東,1925年2月國共兩黨共同組織革命軍,舉行第一次東征。以軍校教導團第1、第2團為主力,東征軍從出師到攻取平山,“為時半月,驅敵數百里”。繼而又以銳不可當之勢光復潮安、汕頭。在戰鬥中,黃埔健兒,奮勇拼搏,所向披靡。

棉湖戰役中,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與10倍於己的精銳敵軍相遇,軍校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不顧性命與敵相拼。校軍因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威力,全軍政治方向明確,再加上平時正規嚴格的軍事訓練,因而戰鬥力在戰鬥中發揮到最高程度,以一當十,以十當百。雖然損失極大,仍嚴守命令。這次戰役,教1團死傷半數以上。以3營為例:營黨代表、副營長陣亡;3個連長,2死1傷;9位排長中,7人陣亡,1人負傷;士兵共385人,戰後僅剩110人。雖然有這樣大的傷亡,但3營陣線卻始終未動,勇克敵軍勁旅。僅從這些犧牲數字,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教1團將士之英勇,時人稱奇。

攻打潮安城時,學生軍只有12人衝入城內,嚇跑了駐在城內的洪兆鱗部守軍。打淡水時,學生軍爭先恐後,不知道什麼是生死。一個士兵身臨城下,敵人在城上俯射,將這位士兵的軍帽打掉,但他毫不畏懼,“從容地反將敵人打死”。他們中,有的頭被敵人打傷了,就“用自己的手巾裹著血頭,仍奮勇登城”。共產黨員劉疇西身負重傷,戰後截去左臂。蔣先雲總結這次東征的情況時說:“我校教導團計程車兵,受訓練最久的,也不過六七個月可是‘革命軍’3個字,早已印在他們的腦海裡”,“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沿途不敢侵犯鄉民一草一木”。他們在戰鬥中“個個不怕死”,“這種精神,亦就是平日主義訓練的結晶”。由此可見,具備了“黃埔精神”的校軍,作戰時勇往直前,是取得這次戰役勝利的關鍵。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10)

朱德為左權將軍題寫的悼詞第二次東征從1925年10月初開始,僅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就徹底打垮了以陳炯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年代小富婆

笑傲網路

蛇女

璇墨

捉鬼班長

旅遊巴士

無上皇尊

暖暖

官道紅塵

泰山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