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線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部分,中國黃埔軍校(全),西門線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首的軍閥,收復東江,實現了廣東的統一。周恩來在後來回顧這段歷史時說:黃埔軍校建立之前,“雖有20餘萬粵、湘、滇等軍,與陳炯明等部酣戰於東江、西江、北江、南路各地,而勝負不決”。黃埔軍校建立後,僅以黃埔生為骨幹成立了兩個團,“以數千之眾即起了全部勝負的作用,這不是奇蹟嗎?這是由於新成立的兩個團,是新的革命軍隊,是有著革命的三民主義作政治工作基礎的軍隊。政治力量超過了敵人,提高了戰鬥力,保障了軍隊本身及軍隊與人民的團結”。黃埔生李奇中也以讚揚的語言說:“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各次戰鬥中,黃埔軍確實發揮了黃埔精神,取得了革命的光榮稱號。”兩次東征,黃埔師生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全殲陳炯明叛軍,而且對百姓秋毫無犯,贏得了廣泛地支援。
北伐戰爭時,革命的黃埔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乘勝前進。他們作為北伐軍的核心力量,對於北伐戰爭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第4軍獨立團,營、連長多數是黃埔軍校第1、第2期畢業生,其中有許多基層指揮員是共產黨人。他們既是指揮員、戰鬥員,同時又是宣傳員。為了統一中國,他們衝殺在前,起到了先鋒和模範作用。因而“不及半載,迭克名城,會師武漢,其奮鬥勇敢之精神,至可欽佩”。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