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迦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7頁,學神十三歲,米迦樂,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想想看,如果陸家羲生活在21世紀,國內專業期刊不鳥他,他完全可以直接將論文釋出在哪個網站或是論壇上,根本不存在明珠蒙塵的事情嘛! 網際網路也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一點科學界的“門閥”傳統,只要你是真的牛逼,基本上不存在被埋沒的情況了。 網路也是呼朋喚友的好去處,“銀河系漫遊指南”原本只是幾個愛看科幻小說的宅男搭建的論壇,被幾個數學系學生髮現後迅速佔據,一個接一個的來到這裡,到現在成了全球青年數學家最喜歡的網上社交地。 2000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23點,“銀河系漫遊指南”論壇上有一個新帖子,發帖人id“iao wen”,帖子實際是一篇論文,題目為“到達龐加萊猜想的最後一步”,並說明這是3篇論文中的第一篇。 這篇論文長度為33頁,不過在網路上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若干位元組罷了。 當天晚上絕大多數論壇使用者都在慶祝新年,一些夜貓子直到過了午夜才發現這篇論文,但大部分人都看不懂這篇論文。 第二天,更多的人湧進論壇,很多人以遊客身份瀏覽該貼。 很快,國際數學界都在說,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年輕的數學副教授似乎真的解出了“龐加萊猜想”。已經發布的第一篇論文正在經受全世界各國數學家的驗證,並且,他們都在焦急的等待接下來的兩篇論文。 康妙玟在論文的開篇首先鳴謝了一些同行和朋友,以及在龐加萊猜想的破解之路上做出過貢獻的前輩們,正因為有著前輩們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果,她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解決這個猜想;一些交往密切的同行和朋友們也提供了思路,使得她的思路更開闊。 33頁的論文搭建瞭解決龐加萊猜想的框架,精彩內容尚未真正呈現。 “不要緊嗎?”羅克狄擔心的問。 “什麼?”康妙玟被問得莫名其妙。 “我是說,你分開發布論文,不要緊嗎?” “你是說會不會有人根據我的第一篇論文解開後續,提前搶走我的榮耀?” “會嗎?”他緊張又擔憂,還很好奇。 一旁的瑪麗蓮笑了,“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完美的論文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數學論文……很難。” “是的,數學論文很難寫,或許真的有人想搶先寫出後續的論文,但他或者她必須保證論文不會被糾錯,那很難。而且會被人嘲笑,因為我的論文發表在前,他如果按照我的解決思路走,那就是‘學術抄襲’。” 也是哈,文理科論文都有“查重”一說,你不能盜用別人的idea,搞數學當然也同樣。龐加萊猜想要是那麼容易解答,就不會90多年都沒人解出了。 羅克狄放心了,“那我可以期待你拿上好幾個獎了,是嗎?” 康妙玟笑著搖頭,“不太多,很多數學獎只獎給本國數學家。” “菲爾茲獎呢?” “那個很難,非常難。你要知道他們是怎麼評獎的。” “我知道一點,跟其他的大獎差不多,會有一個提名委員會,對嗎?” “是的,每一屆都會提名幾十個候選人,然後一輪一輪的投票,直到留下4名得票最高的候選人。” 羅克狄看著她。她的事情都會對他說,比如普林斯頓大學一直想讓她申請入籍美國,之前她已經申請到了永久居留權。作為近年數學界最耀眼的新秀,她的綠卡申請透過的很快,有綠卡對她頻繁出國比較方便,但還不是很方便,如今有一本美國護照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且,入籍之後她就能獲得美國的數學獎,要說美國在數學獎項上那可是毫不吝惜,各種聯邦級別的、州級別的、私人基金的獎項多得很!而且獎金也不小氣,少的都有幾萬美元,多的能有幾十萬美元,拿一圈獎下來,荷包頓時鼓鼓。 而且還會有“名氣”這種附加值,在美國,媒體偏愛娛樂明星,接著是富豪和政治明星,接下來才是文化和藝術領域的名人,至於科學家?能出名的始終是極少數,所以,誰不喜歡“出名”呢? 瑪麗蓮在跟康妙玟說著投票的事兒。 “這不太公平,有些時候你覺得某人應該得獎,但偏偏他或者她沒有得獎,等到下一屆,她或者他便過了年齡。這公平嗎?” “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不是絕對公平的。” “還有,你懂的,如果評審委員會沒有你的國家的人,那麼你就很難勝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