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部分,梟雄在亂世,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知道,美國仍然是日本的佔領國。
只要還有美軍駐紮在日本,美國就能隨時推翻日本政府。
出於這個原因,日本當局一直不肯在增兵問題上鬆口。依照日本政府的說法,只有在日本本土安全得到足夠保障的情況下,日本才會考慮增兵。
也正是如此,直到九月初,也就是長崎遭到核打擊後將近一個月,日本當局才在增兵問題上鬆口。
為了讓日本當局答應增兵,美國當局也花費了不少力氣。
首先就是確保日本本土安全。到九月初,部署在日本本土附近的美軍反導戰艦已經超過二十艘,組成了四個由五到六艘戰艦構成的反導編隊,每艘戰艦均配備了數十枚射高在一千千米以上的最新型海基反導導彈。照此計算,一個反導編隊能夠同時攔截上百個目標,並且包管攔截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加上部署在日本本土的戰區反導防禦系統,能夠同時攔截近兩百個目標。
因為已經有情報表明,中**事無法同時發射兩百枚彈道導彈攻擊同一個目標,所以日本的本土安全暫時得到了包管。
當然,這不是讓日本當局做出讓步的主要原因。
從戰略局面上看,日本當局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不會再次對日本進行戰略打擊。美國已經對日本做出戰略保障承諾,意味著,如果中國再次對日本進行戰略打擊,就算核彈頭沒有落在日本本土上,美國也會代替日本對中國進行戰略報復。更重要的是,日本將因此獲得研製核武器的充足理由,到時候連美國都不能反對。對中國來說,來自日本的核威脅肯定要比來自美國的嚴重得多。
真正讓日本當局動心的,還是美國在東北佔領區控制權上做出的重大讓步。
依照美國當局的承諾,由美日聯軍聯合訓練的“東北治安軍”將由日軍控制,並且直接聽從於由日軍主導的軍事管制委員會。更重要的是,美國當局還承諾,在打下南京之前,東北地區的行政事務暫時由日本負責。即便在打下南京之後,美國也會說服臺灣當局,在中國成立一個聯邦性質的中央政府,即臺灣當局只對東北有名義上的通知權,而具體事務仍然由日本當局掌握。
當然,這只是美日間的秘密協議。
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讓步,正好體現出了美國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即美國不會長期在中國駐軍,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後,就將逐步撤出,將佔領與控制中國本土的任務留給盟軍。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也很簡單:巨大的戰爭傷亡。
美國的新聞媒體在報導長崎遭到的核打擊的時候,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即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所遭受的巨大傷亡。
雖然美國當局一直在努力迴避戰爭傷亡,但是在美國,戰爭傷亡絕對不是秘密。
打到把月底,在這場歷史一年又一個半月的戰爭中,美軍陣亡官兵超過十萬,傷殘官兵近二十萬,另外還有二十多萬官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依照美國媒體的宣傳,這已經是自南北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軍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爭。一些新聞媒體甚至認為,如果像伊拉克戰爭一樣,持續數年,在這場戰爭中傷亡的美軍官兵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下,之前積極支援美國政府戰爭行為的美國人不得不反思,有需要嗎?
問題是,箭已離弦,收不回來了。
對美國當局來說,減少戰爭傷亡,給國民做出交代的唯一法子就是儘快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把戰後任務交給盟軍。
受此影響,就得儘快讓日本增兵,讓日軍擔負起主要作戰任務。
為此,美國不但在戰略安全保障與東北問題上向日本做出了重大讓步,還答應為日本提供更多的軍事裝備,並且向日本企業免費提供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生產權。當然,在戰略原料方面,美國也做出了重大讓步。
總而言之,美國當局的目的就是讓日軍儘快擔起重任。
問題是,大規模地面戰爭還沒結束,從中國撤軍還遙遙無期,所以美軍仍然是戰場上的主力,仍然得衝鋒陷陣。
八月底,帕特里奇回到華盛頓,參加了由奧康納親自主持的戰略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奧康納明確提出了美軍的戰略底線,即大規模地面戰爭將在美日聯軍打下北京與美臺聯軍打下南京之後結束。到時候,美軍將逐步將作戰任務移交給盟軍,只負責後方工作,並且在未來三年之內撤出全部入華部隊。
也就是說,帕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