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組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古今奸海,無組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知二帝蒙塵,哀號欲絕,以身投地欲殉家國,絕而復醒,金人卻不肯收回成命,實在是口舌難爭,邦昌又以首觸柱速求一死,無奈金人晝夜監守,求死不能·忽然城中百官聯名勸進,推邦昌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與大金抗爭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為百官勸謂:“勢已至此,雖死不能使二帝回遷,只有從權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謀後留。若堅持一節而死,一定連累二帝,怎麼稱得上是忠臣呢?”本來邦昌身為宇輔,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節,還有何面目見天下黎民!然而念及復興之計,實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國不顧!不久,張邦昌又派謝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寶——王壐獻給康玉,又降手書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處資善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車駕、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進獻給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趕到南京,拜見康壬。張邦昌見到康王時表演得更是生動逼真,他葡葡在康王駕前,伏地慟哭,請求康王賜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張邦昌跪倒稱賀。高宗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臍三公

背祖棄宗趙良嗣

趙良嗣本名馬植,祖籍遼燕(今河北北部),世代都是遼的大族。北宋末年,他在遼任光祿卿。因為人奸詐狡猾,為同僚所不齒。馬植一見自己在遼國混不出什麼名堂,就想改換門庭,另擇高枝。偏巧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鄭允中為正使、童貫為副使,出使遼國。馬植覺得機不可失,在童貫經過盧溝時,連夜謁府求見,說要向童貫面陳滅燕之策。童貫暗自思忖,馬植本是遼國人,反倒要向自己獻滅遼之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他吩咐小吏把馬植請進來。馬植一見童貫,慷慨陳辭,說:“大家本是天朝大國,皇上聖明,萬民恭順,馬植心中嚮往已久,只是無緣表述。今天詐帝荒淫無道,遼已是奄奄一息,馬植一心棄暗投明,希望您能明察心跡!”接著又說:“不僅大宋欲除燕保國,女真人對遼也是恨入骨髓,如此宋如派遣使臣從登州、萊州渡海去同金人結盟,與之相約,南北夾擊共滅遼國,遼指日可圖!”童貫聽罷,喜出望外,以為馬植是一個深謀遠略且識時務的“才俊之士”,立刻約以同歸宋朝;並將馬植改名為李良嗣。舉薦給宋徽宗。

宋徽宗在大殿召見馬植,問他何以去遼附宋,李良嗣趕快又抓住機會表白一番他的耿耿忠心,再陳聯金破遼的主張:“遼國已是天年將盡,陛下你心念舊民身遭塗炭之苦,收復中原昔日之疆土,是代天行道,以治昏亂。王師一出,舊地百姓必當壺漿來迎。不過,萬一女真人得志,戰端一開,那麼就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所以臣以為事不可待,陛下宜早作定奪。”當時群臣爭議紛紛,多數人以為一百餘年以來大宋雖與諸蕃接壤,但一直禁止商賈舟船往來。一旦張開國門,弊端亦會隨之而來。又以為雖聯金可以攻遼,但金亦非心無雜念之邦,倘使遼一旦被滅,鼎足之勢一去,全國沒有後顧之憂,統兵南下,叩擾中原,也未可知。但是徽宗皇帝卻很欣賞李良嗣的主張,又賜以同姓稱趙良嗣。任秘書丞,再遷直龍圖閣,提點萬壽觀,加在文殿修撰。

宜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趙良嗣奉旨出使金國,見完顏阿骨打,商議合兵夾擊遼,收復燕雲十六州。此後往返六七次,與金人爭議頗盡“心力”。最後金人提出,金出兵幫助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宋要把輸給遼的歲幣如數輸給金國。趙良嗣一心把自己的主張付諸實踐,而且更想借兩國兵力報自己在遼時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概不顧國家的屈辱,百姓的苦難,簽下了和議,因為宋金使者往返都要渡海,史稱“海上之盟”。他得意洋洋地回到汴京,邀功請賞,被進為龍圖閣直學士。

海上之盟簽定之後,童貫率軍兩路攻打燕京(今北京),結果大敗而歸。後來,遼內部政局不穩,童貫以為有機可乘統文化和價值標準,提出“重新估價一切價值”的口號,並,再次出兵攻打燕京,又損兵折將。童貫為保住自己的“聲譽”,請金人履行和議出兵相助。金人果然一舉攻下燕京,並把燕京城燒殺劫掠一空,最後只把空城還給了宋朝,又索要加輸代稅錢每年一百萬貫。然而趙良嗣卻因獻策復燕“有功”,加延康殿學士,提舉上清宮,官至光祿大夫。

趙良嗣由此不免時時“居功”自傲,他裝模作樣地對徽宗說:“趙昔在北國,曾與燕中的豪士劉範、李爽以及族兄柔吉三個人結義同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杜鵑聲聲

雙曲線

論衡全譯

老是不進球

寶貝不要跑

這就是結局

[hp]vampire

僻處自說

墨蛇狂情

竹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