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蔣介石成敗錄,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要組成部分。
他精心策劃、有組織地實施的:首先,組織自己的班底,形成核心依靠力量,透過這個班子四處活動,打通關節;其次,明確重點,以點帶面。在尋求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援方面,以與日本打通關係為突破口,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在中國尋求政治代理人上表現更為迫切;另一方面,蔣介石等人大都曾經留學日本,在日本政界有些熟人,聯絡起來比較便捷。再次,主動出擊,以內促外。在尋求國內力量的支援方面,蔣介石重點放在爭取江浙集團的支援上,他派人主動與江浙集團聯絡,為了得到他們的信任,甚至向他們透露政治底牌。而江浙集團與英美帝國主義在經濟利益上有著密切聯絡,與江浙集團結成聯盟,勢必促進同英美關係的發展。
由於有了江浙財團的支援,有了帝國主義尤其是英美帝國主義的撐腰,蔣介石有恃無恐地進行反革命叛變活動。就其個人和其所代表的階級而言,蔣介石改弦更張,尋求新的靠山之舉獲得了巨大成功,被他所依靠的人們稱為“大英雄”。然而對於國家和民族,對於全國人民而言,一個光明的前途因他的叛變而被葬送,蔣介石有負於國家,有負於民族,有負於全國人民,不是什麼“英雄”,而是罪人。
博篇第30節 以退為進,爭取主動(1)
以退為進,轉移矛盾和視線,等待機會重新掌權,是我國曆史上的官場慣用的伎倆。但論起用此道之頻繁,用得遊刃有餘,那還算只有蔣介石了,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事例: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遭到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的討伐。國民黨於4月18日下令開除蔣介石的黨籍,免去其所兼各職。他在南京作出決定,否定武漢國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另組建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非法建立,舉國反對。
此時已回國在上海同意對共產黨採取“暫時應急之法”的汪精衛,悄悄回到武漢,以左派領袖的姿態出現,努力適應那裡的革命氣氛和高昂的反蔣呼聲,他題詞道:“中國國民革命到了一個嚴重的時期了,革命的往左邊來,不革命的快起開去。”大唱革命高調,舉起“聯共反蔣”的旗幟,與南京政府相抗衡,以達到自己重新掌權的目的。隨著革命形勢的急轉直下,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某些上層分子對三大政策日漸懷疑,動搖而趨向反對,武漢政府逐漸向右轉化。在寧漢對立的情勢下,汪精衛企圖拉攏貌似中立的馮玉祥反蔣、“分共”。親自前往鄭州與馮玉祥會晤,不惜對馮作出許多讓步,終於對“分共”問題“取得了一致看法”;但馮玉祥不同意討蔣,而是規勸漢方“息爭”,主張寧漢聯合繼續北伐。蔣介石也極力拉攏馮玉祥,給他提供鉅額軍事援助,馮玉祥大為感動,表示今後“當唯蔣總司令馬首是瞻”。在他的斡旋下,寧漢合流。汪精衛為首的國民政府,在武漢舉行秘密會議,悍然決定“分共”,七月十五日舉行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擴大會議,正式宣佈與共產黨決裂。
汪精衛公開宣佈與共產黨分裂後,國民黨陣營形成三個主要派系,以蔣介石、胡漢民、李宗仁為代表的寧派;以汪精衛、唐生智為代表的漢派;以張繼、許崇智為代表的滬派(即在上海的西山會議派)。
蔣汪在反共的基礎上實行了形式上的聯合,但又各人自封為正統,展開爭奪權力的角逐。儘管蔣介石極力拉攏汪精衛,想寧漢“息爭”,但是,汪精衛對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心有餘悸,更不能容忍蔣無視武漢而在南京另立中央的行徑。為了確保自己的“正統”地位,提出了蔣介石必須下野作為各方和解的強硬條件。併發兵東進討伐蔣介石;同時拉攏寧方中的桂系,與他們“通力合作,共除兇孽”。
桂系協助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建立起南京政府,自侍立有“大功”,但卻處處受蔣掣肘,未能滿足奪取大權的慾望。雙方貌合神離,互存戒心。在寧漢軍事對峙,戰爭一觸即發的情形下,對於蔣介石來說控制軍隊最為重要。當時,他在控制黃埔嫡系部隊的同時,乘北伐之機收編了大量的北洋軍閥舊部,這些部隊沒有多大的戰鬥力;而一些嫡系將領雖裝備優良,但在勝利的情勢下,驕橫放蕩,軍隊紀律敗壞,戰鬥力也不強。戰事失利,尤其是他所指揮的部隊,協同白崇禧部與孫傳芳等部北洋軍作戰時,全線潰退,引起輿論大譁。
在蔣介石四面楚歌的時候,李宗仁和白崇禧決定趁機向他攤牌。白崇禧擁兵自重,拒不執行蔣介石的命令。蔣介石調兵兵不動,遺將將不聽。他心裡明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