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蔣介石成敗錄,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
蔣介石成敗錄
博篇第1節 博篇
中國有幾年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歷史,而權術則是在這個母體中培育出的怪胎。它出自於正門,卻被指認為歪門邪道;它在政事官場被廣為運用,上自君王下至微臣,屢屢使用,不斷翻新,卻遭辱罵、鞭笞,對其嗤之以鼻者包括以權術為器,成就大業者。就這樣,權術在叫罵聲、鞭笞聲中積累、發展,形成怪異神秘的權術文化。
蔣介石也是鄙視權術的,他在日記中寫道:“政治使人過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被遮蔽廣告'友誼何在?”他在這裡說的所謂政治,其實就是指的權術。然而,自他立志幹一番大事業之日起,就同權術結下不解之緣,從追隨陳其美派人暗殺陶漢章,初試牛刀,到在政壇運用權術得心應手,成就“霸業”,在運用權術上比歷代政治權謀大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是“中國詭道集大成者”,還有人稱他是“中國的拿破崙”。還是與他在權力角逐中,長期廝殺的李宗仁說得更貼切,他說:“蔣介石統兵、治政的本領均極低能,但使用權謀、運用詐術則天下第一。”
博篇第2節 不求“功名”愛武裝
權術是政治權力的伴隨物,是為以權力為中心的政治目標服務的。青年時代的蔣介石,是一個既有革命志向,又有個人野心的熱血青年,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運用權術方面曾初試牛刀。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權力的增大,個人野心膨脹,權術與之形影不離,是他攫取最高權力,鞏固最高統治地位的一把利器。
不求“功名”愛武裝
按照父輩的期望,蔣介石應該透過科舉,獲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或者經商謀求發達。可是蔣介石卻到日本學習軍事,做出了對自己的前途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選擇。
事例:
浙東地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譽。出生在這裡的蔣介石,自然而然地受到這種人文環境的影響。
按一般的歷史經驗對自己的孩子的預期,家裡父輩更希望他金榜題名,用功名光宗耀祖。年少的他或許隱約地感悟到長輩的心願,這可以從他將自己的名字蔣尚清改為蔣介石一事中揣摩出來。根據《易經》豫卦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這爻辭彖辭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於享樂,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為居中得正。蔣介石的名字採用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上述最有利的六二爻辭,表明了父輩對他寄予的厚望。
然而,最能為蔣介石仕途創造物質條件的父親卻在他9歲時離開人間,這一重任留給母親王採玉,儘管家境由盛轉衰,但王氏含辛茹苦,節衣縮食,讓他到私墊就讀,期望能獲取功名,在仕途上能發達起來。
蔣介石並沒有循著家長設計的人生軌跡堅持走下去,而是由學文改為習武。自古以來,行武群體受人鄙視,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說。蔣介石為什麼會不愛“功名”愛武裝呢?促使這一志向確定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性格使然。少年時代的蔣介石,天資聰慧,又調皮好強。村裡的男孩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舞刀弄槍,玩“打仗”遊戲,他總是自封將領,指揮雙方或一方作戰,孩子們有時被戰鬥得衣破鞋丟,手傷頭破,號哭而歸,家長們便上門告狀問罪。初入私墊時,蔣不服先生管教。一次,老先生要用戒尺打他手心,他馬上倒地撒潑耍賴。因其自小頑皮,鄉里人便在他雅名“瑞元”尾後帶上“無賴”二字。從軍同他的秉性比較對路。
第二,求取功名無門,只得另闢他徑。他本想走科舉獲取功名之路,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他赴寧波趕考。但這次應考使他決意放棄這一志向,主要動因是名落孫山,透過文功獲取功名無望。
更深層的原因是,開始隱約感悟到社會的新趨向。他第一次到寧波、第一次參加科舉,目睹科舉的腐敗黑暗,感到痛心和憤怒。並且這次科舉也使他的眼界開闊了許多,在寧波,他聽到廢科舉、興學校的議論;發現那些熟讀聖賢書的學子在試辦新學堂,而且開始教授從西方傳入的數理化課程;聽說保守的慈禧太后也讓李鴻章搞“洋務運動”,與外國人頻繁來往。這些在他心中掀起了層層波瀾。
回家之後,他考慮再三,決定去奉化縣城的鳳麓學堂接受新學教育。他的母親雖然覺得功名無望,但希望兒子做生意,振興家業,便對蔣說:“到寧波學生意吧。我去求你琴鳳舅舅幫忙,他在寧波做生意。”蔣介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