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蔣介石成敗錄,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政,逆潮流而動,槍桿子最終無法挽救其政權覆滅的命運。
博篇第3節 志向豈止在封侯(1)
蔣介石年少立志,給自己確定了奮鬥目標。他的遠大理想,可以用其寫的“志向豈止在封侯”詩句作抽象的概括。這是一個既有革命理想的追求又蘊含著個人野心的雙重笥的目標。
事例:
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時,在給表兄單維則寄的一張照片上題寫了一首七言詩:“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常言道詩言志,這首詩充分地表達了他的志向和抱負。
平心而論,很難說這首詩是虛偽之詞,它比較真實地反映出蔣介石在革命前夜的心境,蘊含著救國救民的民族意識。因為,他在旅日期間受到革命環境的影響。留學日本期間,經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孫中山在日本剛剛創立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當時同盟會聚集了諸如黃興、蔡元培、章太炎、宋教仁、胡漢民、廖仲愷、朱執信、劉揆一等一大批革命精英。蔣介石雖然還是個無名之輩,但是,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深深的影響和薰染,激發了他的革命激情。在這一群體中,年輕人胸懷大志,指點江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革命真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所載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的文章,衝擊盪漾著人們的革命情懷。
1910年6月,孫中山自檀香山到達日本,由陳其美介紹,約見了蔣介石,孫中山雖對蔣沒有特殊的印象,卻認為“他一定會成為革命實行家”。還勉勵道:“革命黨的青年,應該不計名位,而要為革命任務犧牲。”蔣後來回憶此次會見時說:“我接受了這個訓示以後,就立定了志願,要實踐這個訓示,絕不辜負總理對黨員的期勉。”蔣介石的這首詩是他接觸革命志士後的心境寫照。
當他得知辛亥武昌首義的訊息後,立刻向部隊請求退出,想回國參加革命。在告別酒會上他表示,此次回國要幹出一番事業來。回到上海後,被派往杭州指揮光復之役,他給母親寫了一封訣別家書,表示決心殉身革命。他積極參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活動,在革命事業屢遭挫折的情況下,他沒有放棄。正因為這樣,孫中山表達了對他的良好印象,稱蔣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資,雖夷險不測,成敗不定,而守經達變,如江河之自適,山嶽之不移”。這是一個方面。
與此同時,“東渡志豈在封侯”還蘊含著另一面,那就是幹一番大事業,以達到個人出人頭地的野心。這種野心在合宜的土壤中生長,在特殊環境顯露,並隨著權勢的增大而急劇膨脹。
1925年5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最高權力出現真空,由誰來繼承孫中山的位置,成為國民黨內的一大難題。就蔣介石當時的地位和聲望而言,並不在人們的視線內,也無力直接參與問鼎,但蔣介石權欲隨之膨脹,窺測著時機,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和現實條件的變化,為蔣介石通向攫取最高權力的道路提供了良機。
自孫中山決定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之日起,國民黨內部就開始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國民黨內真正的左派,多在中下層,上層除中共交叉成員外,屬於右派和中偏右的居多,廖仲愷在國共合作中起著關鍵作用,孫中山逝世後,這種在權力中樞的作用更加突出。胡漢民則是右派勢力的核心人物,一開始就不大讚同孫中山聯共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因懾於孫中山的權威,沒有公開反對,孫中山逝世後,他便開始積極反共。汪精衛在黨內和廣東國民革命政府中的地位顯赫,他一直是以左派面孔出現。支援他們繼任的呼聲都有。1925年8月,廖仲愷被刺殺,這給打著左派旗號的汪精衛帶來了一次排斥胡漢民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給蔣介石帶來了發達的良機。
廖案發生的當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派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為委員,組成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由於許崇智手下的將領捲入了廖案,使許的處境難堪,所以,特委會實際上為汪蔣二人所把持。隨著調查的進展,人們把暗殺與胡漢民聯絡起來,特委顧問鮑羅廷斷定,胡漢民至少是這一謀殺的“思想上的教唆者”,“不管他怎麼說,他預先是知道這個陰謀的。”
汪精衛欲藉此機會倒胡。蔣介石同胡的私交雖然不錯,但眼下是個千載難逢的提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好機會,怎能輕易放過?他決定助汪倒胡。經他周密安排,到胡宅搜查嫌疑兇手,不僅給胡漢民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