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次第花開,老山文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可實際上,這只是由於不瞭解自己而造成的誤解。
關於破除我執的方法,《中觀》和《入行論》中講得很清楚,我就不重複了。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
每天早晨你在鏡子裡看到的那個人是你嗎?可是生物課上老師告訴你,人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也就是說一直在變化,組成你身體的細胞不斷在死亡、再生。也許你覺得一定範圍內的變化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維持一個“度”,你就還是你,正如水在冰點和沸點之間無論怎麼變化仍然是水一樣。可是,拿出你三歲時的照片看看,你還會堅持認為在自己身上存在這麼一個“度”嗎?闊別幾十年的親友見面往往感嘆:簡直變得認不出了!而之所以還知道是“你”,因為“你”不是孤立的,在你與外界千絲萬縷的聯絡中,還能找到昔日的痕跡。這種聯絡、這種相對身份,便是他人識別我們以及我們識別自己的依據。世界上沒有憑空來去的人。
瞭解到這種相對性,我們就會意識到,耗費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與外界之間砌一道圍牆的做法是徒勞的,而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讓我們很不快樂。
我們不僅誤解自己與外界的聯絡,對自己的內心也知之甚少。
對許多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從來沒有機會安靜下來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時此刻自己感覺如何呢?是飽還是餓?是冷還是熱?是疲倦還是精力充沛?是安靜還是躁動?聽上去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可並非每個人都能立刻答上來。
很有意思,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可能對地球那邊美國大選的進展情況瞭如指掌,卻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實需求和感受。習慣性的心不在焉使我們錯過了解自己的大好機會。
《阿含經》中講述了“四念處”的修行法門,就是從身、受、心、法著手,如實而又綿密地覺察自己的身心。
在這種了了分明的覺察中,很多煩惱消失無蹤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身體某個部位感到疼痛時,你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觀察這個“疼痛”,包括疼痛的具體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變化很快,你會發現疼痛感緩解了。
同樣的,當自己被憤怒、嫉妒、恐懼、煩躁等情感困擾時,注意觀察。
拿最具傷害性的負面情感——憤怒來說,憤怒也有從醞釀到爆發的一個過程,就像著火,開始只是幾顆小火星,後來發展成火苗,風一吹,才越燒越猛,成了一場大火。許多人要等到火焰沖天才意識到著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觀察的話,火星或火苗剛起就上前把它撲滅,大火就燒不起來了。你甚至可以不急於去撲火,袖手旁觀也無妨,看看火是怎麼燒起來的。也許你還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風、澆油的就是喜歡惡作劇的那個你。現在你跑出來做觀眾了,沒人幫忙,火燒得不起勁,一會兒自己就滅了。
其他情緒也是這樣,不要被它們推著到處亂跑,轉過身來正視它們:看它們從何而來,往哪裡去!
一切都會過去,包括具傷害性的負面情緒。
在你妒火中燒、大發雷霆、愁苦不堪、驚慌失措、滿腹委屈的時候,對自己說:沒什麼大不了,會好起來的。
事實上,你就是想不間斷地生一輩子氣、發一輩子愁,也是辦不到的。
前面我們講到自己與外界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界限,這種自他的相通性為我們訓練菩提心提供了機會。
我們追求幸福快樂,不想受傷害,我們被人誤解會感到委屈,我們希望受關注,被體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擴充套件開來,芸芸眾生都有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熙熙攘攘的街頭,迎面走來的男人、女人、窮人、富人、你喜歡的人、你不喜歡的人,他們都和你一樣希望幸福安樂,雖然他們追求幸福的手段也許很笨拙。這樣的想法使我們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寬容之心。
安住在負面情緒中,而不是壓制它,也能幫助我們培養菩提心。
焦躁、憤怒、嫉妒、恐懼、煩悶、疾病等等都讓我們痛苦,這時我們想:還有很多眾生和我一樣在受苦!為了他們,為了自己,我一定要學會擺脫痛苦的方法。
寂天菩薩說:我們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裡找到稀世珍寶。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喜悅,滿足我們所有的希求。
不瞭解自己的另一個表現是不知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或是溺愛放縱,或是自責苛求,總之就是不能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與自己相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