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次第花開,老山文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惱或者忙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了。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
不要以為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更多的才藝技能,從而成為一個更美麗、更圓熟、更富有、更令眾人羨慕的人。不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恰恰需要做減法。心思單純,生活簡單就很好。
仔細觀察,我們深深執著的人、事物、狀態等一切,沒有一樣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樂寄託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法王如意寶曾說:“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捨棄今生,但也不要太貪心。”世間人追求的富貴同時也是負累。
從前華智仁波切隱姓埋名,在化緣的途中為一名亡者做超度。當亡者往生的瑞相全部出現後,家屬高興地供養給衣衫襤褸的華智仁波切三匹馬以表示感謝。華智仁波切說:“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
有人說藏族人生活條件那樣艱苦,虔誠地信仰佛教並沒有讓他們的社會更發達,生活更富足。可是在藏族人心裡,發達社會的標準不是物質繁榮,而是平等安樂。生活富裕卻不快樂,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們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