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破侖,可是像拿破崙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多的是,可以揀出來一打以上,這有什麼了不起?一個老成謀國的人,要注意這個“難”

,先難而後獲,這就是用仁之道。

不在山水之間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什麼是真正的愛心?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

330

雍 也 第 六713

靜。 知者樂;仁者壽。這幾句話,一般的人說,“知者樂水”的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水性流動。“仁者樂山”

是說仁慈的人喜歡山。如果這樣解釋,問題大了。 套用莊子的口吻來說,“知者樂水”

,那麼鰻魚、泥鰍、黃魚、烏龜都喜歡水,它是聰明的嗎?

“仁者樂山”

,那麼猴子、老虎、獅子都是仁慈的嗎?這種解釋是不對的。 正確的解釋是“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釋的。為什麼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說知者的樂是動性的,像水一樣。 仁者的樂是靜性的,像山一樣。 這不是很明白嗎?硬是斷章取義,說“知者樂水”是喜歡水,“仁者樂山”是喜歡山,這是不對的。 有些人的學問修養,活潑潑的,聰明人多半都活潑,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

就是這麼個氣魄,這麼個氣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寧靜得和山一樣。 所以下面的結論:“知者樂”

,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

,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 這是連起來的意思,千萬不要跟著古人亂解釋:聰明的人一定喜歡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歡山。 那問題就很大了。

331

813論 語 別 裁

變了形的文化樣品

下面兩節,孔子感慨起當時的文化問題了。 看起來是兩節閒文,毫不相干的話。 研究起來,必須要配合春秋戰國的歷史時代。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講到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的演變,齊魯兩國,無論在東西周時期,都具有核心性的影響作用。 後來的楚國、秦國,雖憑一股新興文化的氣勢,左右戰國時期,但始終是以國富兵強而具有影響時局的力量而已。 若論文化的淵源,仍然不能離開齊魯。 魯國乃周公之後,周朝武王統一天下,對老功臣,分封建國。周公的後代被封在魯,儲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姜太公幫助了武王統一天下,他的後代封於齊,發展出後世道家學術的精神。 換言之,姜太公一系遺留在中國的文化,可以說代表了傳統道家的文化;魯國的文化則代表了周公這個系統,也就是形成後世儒家的文化;楚的文化則為老、莊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較多;墨子則代表宋國的文化,宋為殷商的後代,所以在墨子的學術思想中,保留有濃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 講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對這個觀念應該清楚。春秋時期,當時的文字語言並沒有完全統一,交通也不

332

雍 也 第 六913

便利,各國諸侯的政治措施也有了各自為政的趨向,只是大體上還保持大同小異而已。 到了孟子的先後時期,魯國保留的周代文化,也只剩一線命脈。 那時候較為興盛的,還是道家傳統所流衍的燕齊文化。 而且齊國比較強,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現在山東靠海這一帶地方,本來資源缺乏,因為姜太公封到了齊國,他便發展資源經濟,開始製鹽,不但使齊國成了產鹽區,並且漁鹽之利大增,後來又經管仲的一番開展,齊國的經濟更發達,到了戰國時期,他的國際地位,等於我們當年在大陸時的上海、現在美國的紐約。 所以當時孟子、荀子這些學者,都曾到齊國轉一趟,好像現在的人們都要去美國混一下一樣的。 這是孔子以後的事。在孔子當時,魯國文化,還大有可觀之處。 孔子的思想中,認為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保留起來,乃至於振興起來,就要以齊國的文化為基礎,再加上好的轉變,就可以到達當年魯國的情況;再把魯國的文化,提高一點水準,就可以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道”。這是他的一個看法,一個感嘆。下面孔子又對觚發出一個感嘆。 觚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逢冤家

九米

和赤井一起被車創後

波波目

曾為梅花醉如泥

漂亮格子

長安歌之天下無殤

巴喬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