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報怨”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俠義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張“直”。所以中國俠義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傳於民間,所謂“睚眥必報”
,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這種精神演變而來。 那麼孔子這個思想對或不對呢?我們不管他聖人不聖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先把聖人這
277
462論 語 別 裁
頭銜供到上面去,問題則要討論。拿中國傳統的俠義思想或道家的思想來說,對於一個有困難,有急用而來借錢的朋友,正好自己沒有錢,於是轉向他人借來,給這困難的朋友,這是義所當為的事。 但孔子在這裡卻並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直道的行為。就我們現在研究的方法,《論語》是整篇連貫的,不能一節一節拆開來看。 而且二十篇《論語》,也可說是全部連貫的一篇大文章。 那麼在這一個基本觀點上,來看這一句話的含義。 正如我剛才所講的,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後,要回國講學了。 他發表“宣言”
,首先提出來“不念舊惡”
,過去的都過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說他。現在應該回去,為自己國家、為天下人,打一點文化的基礎,來教育後代。 第二點他也說明,雖然過去不問,但好的還是好,壞的還是壞。並不因為既往不咎,壞的就一下子變好了。 這裡不過借用這個“直”字來作說明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這一點,是孔子解釋直道行為的要點,那麼,後世的儒家就發生問題了。漢、唐、宋、元、明、清以來,所有讀書稱儒家的人,都變成胸襟狹窄,結果就成為剛才所例舉過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了。 難道說讀書人多半不管別人,不能具有這種俠義的精神?這是誤解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 就我的觀點,連貫全篇的思想看起來,孔子是故意向當時魯國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他回國的人,透露了一個訊息——雖然對於你們,在我心裡並不同意,但是各走各的路,你們不要害怕,我要回來了。何以見得是這樣的呢?下面孔子還有一句話。
278
公冶長第五562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個丘是孔子的名字。 我們過去老式的唸書,唸到這裡不稱丘,不敢念,唸了犯忌諱,要捱揍的。 於是另外拿一個字來替代,而念成“某亦恥之”。現在時代的忌諱不同了,無所謂。 這裡孔子又說,一個人講一些虛妄的、好聽的話;臉上表現出好看的、討人喜歡的面孔;看起來對人很恭敬的樣子,但不是真心的。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就是寫《春秋左傳》的左丘明,古人認為左丘明是當時的聞人。 古代所謂的聞人,就是名氣非常大,可並不是官,也不是一個固定型的人,所以稱聞人。 後世對幫會領袖稱作聞人,這個觀念,古今是有出入的。)孔子這句話是說,左丘明討厭這種說假話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樣,討厭這種人。“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對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來,暗暗放在心裡,還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這樣的人,他的行徑就太不對,用心也太奸險了。 左丘明作人的態度不屑於這樣,我也不屑於這樣。把孔子這兩句話,和對微生高的話連在一起,再把上面“歸與歸與”連貫起來,如我剛才所說的,是孔子歸國辦教育前的“宣言”。等於是對魯國政治上這班怨恨他、怕他回來的人說,我對你們是不同意的,但沒有仇恨,我要回來了。 一連串貫通起來,便成了這個意思。 但非定論,我只是作如此說而已。 對與不對,另俟高明。下面接著孔子回到魯國了,我們把它連起來,就像是孔
279
62論 語 別 裁
子的一段傳記歷史。 也可當一部小說,也可當一部電影看。
一樂也的對話
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有一天,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邊閒談,孔子就說:“盍各言爾志”。“盍”是一個虛字,中國古文裡經常有“盍”
“夫”這類虛字,等於我們現在的“嗯”
、“那麼”。他說,:你們年輕的一代,把你們的願望、志向講出來聽聽看。 在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