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國。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 豈不懿歟!欽此。“

由此可知,對文字有時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外交上的文字,乃至寫一封信,與正式外交有關,每個字都要留意。 雖然文字是“雕蟲小技”

,但如同雕圖章,雕了一輩子,不一定有幾個能成為藝術品,文字也有如此之難。這是說到“蓋”

字而引伸出來的話。 這個“蓋”字有時可作“因為”講,一件事先敘結果,再說原因時都先加一“蓋”字。這節話,孔子是說,有些人自己無知,一切不懂,卻冒充內行去做了,他說他絕對不做這樣的事。 所以大家要學孔子,出去做事做領導者,不懂就是不懂。 中國講領導學,真正的領導者便是善於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漢高祖,他又懂哪一樣?

他的長處就是能夠坦率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最怕的是自己認為什麼都懂,這是最嚴重的錯誤。 作為一個

387

473論 語 別 裁

領導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寧可說不懂。 諸葛亮本來什麼事都懂的,他為了“集思廣益”

,仍然請教別人。以能問於不能,這是最聰明的辦法。 可是人有一個毛病,懂了以後一定喜歡錶現出來。 這種態度,做學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諱,至少自己會很辛苦。 上面太能幹了,下面就無人才可用。 下面有才幹也發揮不出來,因為對部下罵了兩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見也不敢說出來,都唯唯諾諾,領導人就得自己辛苦了。 這還算好,最討厭的是“不知而作”

,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內行,那就更嚴重,千萬不可犯這個錯誤。不但如此,孔子還告訴我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這個“聞”字,包括了多讀書、多聽、多問。 所謂學問,一邊學要一邊問,多請教人家,聽人家的意見。 聽來的不一定對,還要有所選擇。對好的見解,就要採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經驗,所以要多見,還要親眼看見。 讀歷史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相當事實的體驗,讀歷史也沒有用,最多不過是個書呆子。 譬如說,講如何作領導人的理論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個單位,甚至小單位做過當權領導人,才能體會得到。所以要多見,多親自經驗體會,而且還要用心記下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才有用。這兩句話合起來:“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這是求知識學問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有天才,反應靈敏,如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張良為什麼幫助漢高祖?

他最初自己要出來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後遇到劉邦。有人問張良,為什麼願意幫助劉邦?

張良說,我所有的意見,別

388

述 而 第 七573

人都不懂,只有劉邦懂,所以願意幫助他。 劉邦也的確有領導的天才,像韓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個人來見劉邦,要求封韓信為假王——三齊王。 劉邦一聽氣了,桌子一拍,正要大罵。 張良、陳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腳。 劉邦本已罵出口了:“他媽的”

可是被他輕輕一踢,立即改口風:“他媽的!

要封就封真王,還封什麼假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 從這件事看,張良不用說話,輕輕踢他一腳就懂了。 可是像我們,別說輕輕踢一腳,就是把屁股打爛了,還是不懂。 歷史上這類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確是聰明。所以孔子說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學問來彌補。 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學問,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 不是天才,學問怎麼來呢?多聽人家的,多看、多經驗、多跟人家學,這就是”知之次也“。

說到這裡,下面又轉到孔子教育態度,也是敘述他作人的行誼。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是一個地名。 這個小地方在哪裡,後世就很難考據了,只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就是說這個地方的人很難講話,沒有辦法和他們講話。“難與言”

,這個文字用得非常妙。 是說這個地方的人地域觀念太強嗎?

或者說統統都是渾蛋嗎?

很難說是什麼意思。 總之,在當時這個地方的人,名聲是不太

389

673論 語 別 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逢冤家

九米

和赤井一起被車創後

波波目

曾為梅花醉如泥

漂亮格子

長安歌之天下無殤

巴喬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