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孔子在嘆氣,覺得這個孫子將來會有問題,所以取名金喟,又名聖嘆,這是一個傳說,在此當閒話一提。顏回讚歎孔子“仰之彌高”
,就是抬頭一看,越看越高。後來印度傳過來的佛教文化,對釋迦牟尼也有類似的形容詞。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與眾不同,其中有一種相名為“不見頂相”。佛教徒們研究佛經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為什麼看不見頭頂,後來多讀了書才明白。 所以有人來問我,為什麼釋迦牟尼會看不見頭頂?我說如果看不見他的頭頂,那不是佛,是妖怪,應該打倒。 實際上所謂“不見頂相”
,就是“仰之彌高”的意思,太崇高了。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學的人,把這句話當成真的了,說釋迦牟尼沒有天靈蓋,殊不知這是崇高偉大、沒有止境的意思。“鑽之彌堅”
,是讚歎孔子人格與學問造就的深厚,越鑽研越厚實。“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果這兩句話照字面講,孔子有隱身法了,以武俠小說來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 看見他在前面,追過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後面,好像太極拳、八卦拳,內功到了家似的。 實際上四句話連起來,可用一句土話解釋,就是“這個人摸不透”。
他的學問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麼崇高,無法估計,所以用這四句話的文學境界來形容,益見孔子的偉大。 這是顏回跟從孔子,對孔子所加讚歎的結論。對於一個哲學家,一個民族文化偉大的聖人,譬
488
子 罕 第 九574
如西方人尊重耶穌,以後都變成宗教性的“神格化”
,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聖境”的毛病,把聖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頂,事實上是否這樣呢?這點我們要注意。事實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們反過來,隨便找一個鄉下很土的種田人,一個老實人,對他研究研究看,就可發現一個平凡的人,也就是一個偉人。 所以說學問真正好的人,最後是最平凡。 如感覺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這種心理,就可見這個人有限。 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來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學的觀點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說法。如果真有學問的人,學問到了家,自己又變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
,那就是顏回所講孔子這四句話的境界。
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下面跟著說孔子教育人的態度:“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注意“循循”這兩個字,“循”是跟著走。 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處世也是如此,講理論容易,做起來很難。 在學校裡教學生,就常會感到非常討厭,有時候心裡會想:“你還沒有懂?!
真蠢!“
當我們有了這個心理的時候,馬上感覺自己到底不是孔子。 顏回這裡說孔子,對學生不會發這種脾氣。“循循然善誘人”
,教育是誘導的,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樣。 什麼是誘導?
這是好聽的名詞,說穿了只是“騙人”而已,善意的“騙”。
好像小孩子玩火柴,這是多危險的事,你如說不準玩,他非
489
674論 語 別 裁
玩不可,就要趕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騙他,要誘導他,使他覺得別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丟了,來拿其他的玩具。 這就是“循循善誘”
,就是這樣“騙”人。教育如此,推而廣之,諸位出去做領導的人,從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誘人”。
“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個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帶一個圈子,還是把他帶上正路。 人性就必須這樣處理。 所以從孔門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講到人性,就主張堵不得的。 你說:“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 尤其是對一個小孩的教育,你說不準,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師,聽你的,但心裡非常反感,從心理學來看,就只這一點反感,慢慢積累起來,到最後他對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習慣了。越是受壓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辦法,循循然善誘。當然有時候有例外,像軍人帶兵,老實說沒有那麼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何,沒有理由,因為戰場上必須這樣,也就是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常的教育則還是要“循循然善誘人。”
像對年輕人有一件事就感覺得到,有些書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 所以循循善誘是一個原則。 方法怎樣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