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釋這個道理——這種無為而治,實在是太不道德。 我們在政治學上,軍事學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來,所謂“為大將者無赫赫之功”

,這句話在軍事思想上的意義,是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大將在那裡,敵人就怕了,不敢動了,仗就打不起來了。 這當然是了不起的。 假如是一個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謂無為的道理,大致的要點也在此,孔子講道德的政治,就是這一個道理。為什麼孔子老是提到這一類的東西呢?古人對中國歷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話叫“經史合參”。什麼叫經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恆不變的大原則,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這個原則是不會變動的。 但不是我們能規定它不準變動,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稱為“經”。而“史”是記載這個原則之下的時代的變動、社會的變遷。 我們要懂得經,必須要懂得史。 拿歷史每個時代、每個社會來配合。 這樣研究經史,才有意義。 譬如孔子說的“為政以德”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則刻板的教條。 其實不是的。 我們讀歷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個時代,我們後世稱它為“春秋時代”

,就是西周與東周之間的時代,孔子寫了一本書叫作《春秋》,後來“春秋”

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在孔子前後,有人寫了歷史,都稱春秋。中國文化中為什麼把歷史稱為“春秋”而不稱為“冬夏”呢?

照理冷就是冷,熱就是熱,稱冬夏也無不可。 有人說因為春秋第一句話“春王正月”——後世把“春王正月”讀成一句話,是讀錯了。 所以我們再三講,讀古書要注意的,因為那

84

為 政 第 二17

時候還沒有紙筆,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簡上,很艱難,所以往往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複雜的意義。 這個“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為“春王正月”——以此來解釋歷史所以稱作春秋的原因,這是不對的。剛才提到,中國文化發展得最早的是科學,而科學中最先發展的是天文,講世界科學史,乃至講科學,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講天文,則中國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發達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馬當先的。 講天文又必須講數學,而中國的數學,六千年以前,也很發達。 這方面等將來有機會談到《易經》的時候,再討論它。中國的文化是自天文來的——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 講晝夜,白晝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只有春天二月間和秋天八月間,“春分”

“秋分”兩個氣節,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黑夜一樣長,氣候不冷不熱很溫和,所以稱歷史為春秋。 這就是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上來批判。 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稱一下你夠不夠分量,你當了多少年皇帝,對得起國家嗎?

你做了多少年官?

對得起老百姓嗎?都替你稱一稱。 歷史叫作“春秋”就是這個道理。

85

27論 語 別 裁

從颱風瞭解人生

我們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戰國時候的歷史,孔子在《易經》的《系傳》上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當孔子寫《易經。 系傳》的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動亂的時候。 但是孔子認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 道家的莊子說:“颶風起於萍末”

,颶風就是現在廣東話、福建話所講的颱風,現在西方人用中國語音譯過去,也叫颱風。 我們看到颱風的力量這麼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時候,只見到水面上的一葉浮萍,稍稍動一下,緊接著水面上一股氣流冒上來,慢慢大了,變成颱風。 道家這句話是說,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社會、國家、天下事都是一樣,如果小事不在乎,則大問題都出在小事上。“颶風起於萍末”

,大風暴是從一個小風波來的。 所以孔子在《易經》中說的上面那一段話,說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幾乎沒有偶然。 平常聽人說:“這個機會很偶然”

,實際上沒有偶然的事情。以中國文化《易經》的道理來說,認為天地間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 譬如有人撿到一塊錢,“這多麼偶然!”

但仔細分析,一點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麼?因為他走出門來了,如果沒有走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逢冤家

九米

和赤井一起被車創後

波波目

曾為梅花醉如泥

漂亮格子

長安歌之天下無殤

巴喬的中場